正文 第16章 典型台風案例追溯(2)(3 / 3)

其他台風事例

曆史上,我國遭受台風影響的事例還有不少,下麵選取一些,供讀者參閱。

明成化十年(1474年)7月戊午夜,漳州暴雨洪澇“淹至城垣,浮屍蔽江,颶風壞虎渡橋”。成化十九年(1483年)6月19日,霞浦、寧德、羅源、福州、連江、長樂、永泰等地受台風襲擊,“拔木發屋塘田俱毀,民眾溺死;莆田海溢田禾淹死”。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9月1日台風登陸上海時,遇日全食異常,引起罕見的特大風暴潮,吳淞口潮位高5.55米,崇明、川沙、寶山等地淹死2.6萬人。南彙“死千餘人,廬舍、牧畜、浮厝漂沒無數”。《中外日報》載南彙來函,“初三日晚颶風挾潮,南邑海溢,漫過圩塘,並有數處,衝成缺口,自沙嶺以東,水高二三丈,如是者二團至七團,南北四十裏,東西闊者十四五裏,最狹處四五裏,漂沒沙民無數,間有踞屋頂,抱門板,漂至沙嶺得生者,亦嗷嗷待哺,朝不保暮”。據《江蘇省通誌稿·災害誌》載,在這次罕見的台風風暴潮災中喪生的人數是:崇明1.7萬餘人,川沙5500人,寶山2500餘人,南彙1000人,總數為2.6萬人。《中外日報》當時報道:“現在死者暴露,棺殮不驗,且將漂泊入海,屍骸無著,而生者亦廬舍蕩然,風餐露宿,沉灶產蛙,炊煙俱斷,深恐不日亦將就斃。如此奇災,近百年來所未有。”

1930年8月3—4日,一個登陸福建的台風北上後在遼寧義縣複興堡24小時降雨達1300毫米,成為我國東北地區曆史上24小時最大的降雨量。

1956年8月1日,編號為5612的台風登陸浙江象山時風力達55米/秒,造成5000餘人死亡。

1973年9月14日,編號為7314的台風登陸海南島時,台風中心附近風力達60米/秒,使瓊海縣城夷為廢墟。

1974年,編號為7413的台風引起百年一遇的潮水,造成浙江地區136人死亡,53人失蹤。

發生在南亞的台風案例

1876年10月,發生於孟加拉灣的熱帶風暴,擊沉了所有經過海麵上的船隻,又毀壞了吉大港這座城市,巨大的海浪把海水灌到了遠離海岸1萬米的地方,使10萬人死於這場災難之中。

1970年11月12日,一個誕生於印度洋上的熱帶風暴,給孟加拉國帶來了一次空前猛烈的襲擊,這次風暴使30萬人喪生,100萬人無家可歸,28萬頭牲畜淹死。

1991年4月29日,一個強烈的孟加拉灣熱帶風暴,以66.7米/秒的速度席卷了孟加拉灣沿海及其所有的島嶼。強大的孟加拉灣熱帶風暴,引起了孟加拉灣北部的海嘯,掀起的滔天巨浪高達6—9米。

1999年10月29日,一個熱帶風暴襲擊了印度的奧裏薩邦,以83.3米/秒的大風橫掃內陸,引起了7米高的潮汐大潮,使20千米範圍內的一切蕩然無存,4萬人喪生。

2005年9月,一個較弱的熱帶風暴襲擊了印度和孟加拉國。風暴造成的暴雨在印度南部沿海的安得拉邦引發洪水,導致10萬人無家可歸。

喬迪斯勘探船麵對極地颶風

喬迪斯勘探船是進行海底研究的一艘船。每次出海都需要52名船員、大約20名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以及30名科學家。喬迪斯(JOIDES)是聯合海洋機構地球深層取樣(Joint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 for Deep Earth Sampling)的縮寫詞,由於它難於記憶,所以現在改為海洋勘探項目(ODP)(Ocean Drilling Pro鄄gram)。海洋勘探項目是一個國際科學項目,包括勘測從海底岩心所鑽取的岩石和沉積物。喬迪斯勘探船上所做的工作隻是海洋勘探項目的一部分。喬迪斯勘探船可以勘測海洋27000英尺(8.2千米)深處,可以搜集世界四大洋的海底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