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典型台風案例追溯(3)(1 / 3)

喬迪斯勘探船甲板上有鑽塔和叫做“月亮池”的23英尺(7米)寬的洞,鑽探用繩索可以通過這個洞穿透船體。喬迪斯勘探船船體巨大,構造堅固,最初是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的哈利法克斯建造,1978年開始使用,用來勘探石油,取名為SedcoBP471。後來,這艘船又重新改裝設備,1985年被海洋勘探項目利用,用於科學勘測。喬迪斯勘探船從船首到船尾長469英尺(143米),寬68.9英尺(21米)鑽塔塔頂距離水麵202英尺(61.5米)。喬迪斯勘探船歸為海洋鑽井有限公司所有。

不論是石油勘探還是科學勘探都需要在惡劣的天氣中工作,喬迪斯勘探船十分牢固,能抵擋海洋上的任何天氣。然而,1995年的秋天,它在大西洋的一次風暴中差一點沉沒。

乘載120人的喬迪斯勘探船9月下旬從冰島啟航,駛向北冰洋格陵蘭島東部的格陵蘭海。開始航海時平安無事,然而,天氣突變。船長愛德溫.D.烏納克不得不多次敏捷地操縱船隻,躲避從格陵蘭島冰川漂流下來的冰山。

氣壓急劇下降,東部有猛烈的風暴,南部又有另一個猛烈的風暴。喬迪斯勘探船本應該在格陵蘭島海岸躲避一下,但是,由於喬迪斯勘探船和海岸之間有冰山,船不可能靠近海岸。烏納克船長別無選擇,隻得頂著惡劣天氣前行。

他的決策起不到什麼作用,因為兩個風暴會合在一起,氣壓繼續下降,風速持續增加。

風暴肆虐了兩天,最高風速達每小時115英裏(185千米),掀起70英尺(21米)的海浪,形成一堵水牆。船在風浪中顛簸起伏,一會衝上浪尖,一會落進波穀,有時螺旋槳懸空拍擊不到水。了望台不得不用繩索緊緊縛住,安置在船尾觀察冰山,因為船有時會以每小時4英裏(6.4千米)的速度被海浪吹回來。一天半後,喬迪斯勘探船仍然有沉沒的危險。最後風暴減退,船緩慢地駛向海港,進行維修。

溫帶颶風

溫帶氣旋雖然不是熱帶氣旋,但是跟熱帶氣旋一樣凶猛。其風速超過每小時115英裏(185千米),風暴風力為12級(12是按蒲福風級別而劃分的颶風風力)。在低緯度地區,相當於3級颶風。這種風力足可以使大樹連根拔起,摧毀住房。1954年瑞典天文學家托·貝爾熱倫稱具有這種風力的風暴為溫帶颶風。

令人遺憾的是,這個名字容易使人糊塗,因為它用來描述一種以上的熱帶氣旋(或颶風)在離開熱帶後,不久就會失去原有的一些重要特征。雷暴會消失,颶風直徑會顯著增加,最強的風沒有靠近風眼。從前的熱帶風暴現在轉為“溫帶颶風”。

這種風暴的風速相當小,但是有時也可以達到颶風風力,特別是由於兩個熱帶颶風行進的速度不同,在它們獨自離開熱帶後,改變了原有的特征,第二個颶風追上第一個颶風,然後彙合到一起。彙聚在一起的颶風通常會產生巨大、極危險的風暴災難。這種溫帶氣旋通常在新英格蘭或加拿大沿海形成,有的也越過大西洋,給歐洲造成災難。

離開熱帶的熱帶氣旋有時會重新恢複能量,這是形成溫帶颶風的另一種方法。當熱帶氣旋離開熱帶時,越過涼爽的水麵。水慢慢地蒸發進入氣旋,降低了對流雲的運動,削弱了熱帶氣旋。如果熱帶氣旋沒有遇到冷鋒的話,就會完全消失。當熱帶氣旋遇到冷鋒時,氣旋中的暖空氣沿著冷空氣的傾斜邊緣向上升。當上升的空氣絕熱冷卻、水蒸氣冷卻釋放潛熱時,空氣上升就會引起新的對流圈和對流變暖。快要消失的氣旋就又恢複了能量,又一次擁有了颶風的能量,繼續前行。

這些都不是貝爾熱倫所指的“溫帶颶風”。他描述的溫帶颶風不發生在熱帶,而是在離熱帶很遠的地方形成。

這種溫帶颶風發生在南極和北極地區,然而,它們在某種程度上與熱帶氣旋很相似。在南非最南端的合恩角,由於氣旋風暴會在這裏導致經常性大風,所以水手把這一緯度地區取名為“咆哮的40°地區”“暴怒的50°地區”和“尖叫的60°地區”。這種經常刮大風的地區不僅僅局限於合恩角的南部,也遍布於世界各地。

合恩角經常刮大風是因為南非位於突出的狹長地帶,在巴拿馬運河建造之前,穿行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船隻隻得繞過合恩角。在南極洲伯德站,1年當中有2/3的時間猛烈地刮大風。南部海洋的風比北冰洋的風強烈得多,因為在南美洲的南端和南極半島的北端之間沒有大陸塊,而在北冰洋,北美洲、格陵蘭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伯利亞陸地塊都進入北冰洋,陸地減慢了風速,並使風偏斜。在南部沒有陸地減慢風速,所以風吹得更頻繁、更強烈。由於沒有阻擋,風吹得更遠。因此南部海洋的風會比北部產生更大的海浪。

偶爾地,造成溫帶颶風的氣象係統也會給低緯度地區帶來惡劣的天氣。例如,1995年聖誕節前後,這種氣象係統向南延伸,給蘇格蘭和英格蘭北部帶來嚴寒和大雪,蘇格蘭島最北部的設得蘭群島降雪達30英尺(9米)深,使英國12月氣溫比平常月平均氣溫降低4°F(2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