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典型台風案例追溯(3)(3 / 3)

1.“卡特裏娜”颶風災害成因

在颶風登陸前36小時,美國氣象部門已經進行了較準確的預報,但仍然沒能避免重大傷亡。導致這次颶風致災的兩大原因是:天災和人禍。

(1)自然原因導致重災。

首先,“卡特裏娜”的規模較大。颶風“卡特裏娜”與“查理”一樣是四級颶風,“卡特裏娜”影響雲帶有320多千米寬,但“查理”隻有16千米。

“卡特裏娜”影響範圍覆蓋了從新奧爾良以西地區到佛羅裏達州彭薩科拉的廣袤區域。在2005年8月29日中午,從“卡特裏娜”中心往外201千米的範圍內,風力都達到了颶風級別。

其次,是因為墨西哥灣沿岸的地理狀況。墨西哥灣北部海岸地勢低平,因此容易遭到颶風所掀起的巨浪的襲擊。新奧爾良市被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和龐洽特雷恩湖三麵圍繞,城市主要位於密西西比河與龐洽特雷恩湖之間,密西西比河環繞城市南部邊緣,它蜿蜒向南通過三角洲,彙入墨西哥灣。龐洽特雷恩湖位於城市北部。博恩湖位於市區的東部,與墨西哥灣相連,這樣的地理環境為颶風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條件。

另外,“卡特裏娜”的推進速度相當緩慢,大約是每小時19—24千米。這麼一來,“卡特裏娜”擁有更多時間在海麵上“興風作浪”。綜合這些因素,“卡特裏娜”給新奧爾良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2)人為原因加劇災情。新奧爾良市始建於地勢較高處,但隨著城市的擴建,忽視了自然威脅,使工、商業區及大部分人都往低窪地帶延伸、遷移,以至於80%的城區都低於海平麵。人為造成災害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麵:

其一,在城市建設中,新奧爾良把商業區、海邊休閑觀光區和住宅區設在海邊,破壞了大片海邊灘塗,使城市在海潮和洪水麵前缺乏必要的緩衝。

其二,新奧爾良周圍原來有大量濕地,這些濕地能夠大量吸收降水,減輕洪水侵襲的強度,保護城市,但在城市建設中排幹了大部分濕地,而密西西比河挾帶的淤泥,本來可以緩慢地沉積在入海口,進一步增加城市的緩衝層,但現在卻被引入管道加速衝走。

其三,新奧爾良市三麵環水,市內低於海平麵,其安全依賴於環繞城市約560千米的防洪堤。颶風“卡特裏娜”登陸時,大部分市民依舊抱著僥幸心理躲在家中而不是及時疏散。政府盡管發出了警報,卻沒有做好防洪堤被洪水擊破的準備,洪水進入城市後也反應遲緩。

其四,新奧爾良市被困的居民多數是窮人,沒有私人交通工具,因此他們幾乎沒有可能在災前離開,而政府也沒有在災前把這些人轉移出城。

其五,當地石化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在靠近港口的海邊設立了大量煉油廠、原油倉庫、化學品加工廠。“卡特裏娜”襲來時,這些工廠和倉庫大部分都被風暴潮淹沒,使襲向城市的洪水變成了汙水和毒水,更加重了對人們的危害。

2.對美國的政治影響

襲擊美國南部的“卡特裏娜”颶風是繼“9·11”之後在美國本土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這一災害揭示了美國國內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

2005年9月1日布什隻是乘“空軍一號”低空考察了颶風災區,但沒有實地視察,由此遭受了各界潮水般的批評。9月2日布什才去視察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馬三州的災區。視察後布什承認災情“比想象的更糟糕”,而政府的反應“不足”,聯邦緊急救難署嚴重失職,救災結果“令人不能接受”,他向公眾表示道歉,並承諾進一步做好救災工作。

3.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由於颶風所襲擊的墨西哥灣地區是美國最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美國12大港口中,有5個港口位於此區域;颶風所摧毀的新奧爾良市為美國重要的觀光城市,颶風對美國的能源產業、港口運輸業及觀光航空業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1)能源產業:颶風襲擊的墨西哥海灣地區,是美國最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其石油與天然氣生產量約占美國25%,石油提煉能力更占全美國的47.4%,美國礦產管理局在2005年8月31日指出,在墨西哥灣地區,92%的石油生產廠將關閉一段時間,另外占美國油料產量大約9%的9個煉油廠也要關閉一段時間。佛羅裏達州用於發電的天然氣,大部分來自墨西哥灣的天然氣生產井。受颶風影響,這些天然氣井被關閉。8月31日,該州的電網監管部門命令公用事業公司動用後備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