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展詩才
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來,那我一定不再浪費光陰,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來讀書!——泰戈爾
1861年5月7日,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的一個多子女貴族家庭,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便是後來的大文豪泰戈爾。
泰戈爾的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代財運亨通。泰戈爾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在當時積極讚成孟加拉的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
泰戈爾的父親代溫德拉納特生於1817年,他的童年是在頗為豪華的生活環境中度過的,而這種奢華的生活在他青年時期則達到了頂峰。
代溫德拉納特在慈祥的祖母、善良的母親和富有的父親的三重寵愛下長大。然而這三方麵的愛卻不盡相同,甚至差異很大。祖母生活十分簡樸,她隻吃自己親手做的飯菜,吃多少日子,就齋戒多少日子。平日裏她總是不斷地為家神編織花環,唱讚神曲。
代溫德拉納特的母親在苦行和淳樸方麵比祖母有過之而無不及。她甚至遠離她的丈夫,不願意同他接觸,視他為“粗野之人”,她甚至覺得和丈夫一起用餐都是一種墮落。
來自祖母和母親與來自父親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愛撫,在代溫德拉納特朦朧的意識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不僅使他過早地變為一個沉思、持重和性格內向的人,而且還迫使他那顆年輕而又充滿疑惑的心,常常去思考自我克製是不是宗教的真正奧秘,去思考自己是選擇自我克製還是追求快樂和享受。
代溫德拉納特本人身上兼具三種不同氣質,那就是對宗教的濃厚感情、對藝術的敏銳感受和對實際工作的精明善斷。第一種氣質反映在他精神上的唯心主義和對神靈的感悟力上;第二種氣質表現於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中,表現於他的充滿著優美而富於詩意的言談和寫作中;第三種氣質則體現在他對梵社的組織工作和對財產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方麵。
這是一種近乎完美的結合。此外,他待人溫文爾雅,舉止尊貴大方。他的才幹和為人使他的名望與日俱增,後來人們稱他為“瑪哈希”,就是指“大聖人”。
就像他的祖父一樣,泰戈爾的父親終生喜歡旅行。幾乎每年春季或秋季,“大聖人”都要離家出遊。在當年的印度,旅行被認為是一種冒險的事情,需要真正的勇氣。但他尤其喜歡到白雪皚皚、巍然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旅行。
麵對著那四季積雪的崇山峻嶺,他內心感到無限快慰。被塵世紛繁生活困擾的代溫德拉納特,甚至想永久定居於自己熱愛的喜馬拉雅山,這樣他就可以在孤寂和寧靜中對著神靈祈禱,度過餘生。
然而有一次當他麵對山泉,思索著溪流源於高山泉水,流向原野,奔向大海,而不惜將清流弄得混沌以服務於人類時,他的心又感動不已,一種偉大的情感便油然而生,於是他決心將自己所悟所學的真理傳播於四方,造福於人類。從此,雖然他也多次去喜馬拉雅山旅行,但再沒有過隱居遁世的念頭。
泰戈爾的家庭十分龐大,他的父母一共生過15個子女,泰戈爾是第14個,最小的弟弟很小就夭折了,因此,他便成了父母最小的孩子。這個家庭繼承了父親所熱愛的印度文化傳統,又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常舉行哲學和宗教討論會、詩歌朗誦會,經常演戲,還有不時安排的音樂會。
著名詩人、演員、音樂家和學者常常成為泰戈爾家庭的座上客,父母讓子女們自由發展各自的特長,充分發表各自的見解而不加限製,態度極開明。泰戈爾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在他的性格形成時期,從家庭環境中飽吸了智慧和美的養分。
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被大家昵稱為“羅賓”的泰戈爾成為每個家庭成員都鍾愛的對象。但他並不受溺愛,“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毫不費力地得到一點點東西……從果皮到果肉,從來都舍不得扔一星半點兒。”
恰恰相反,由於泰戈爾的母親需要管理這個大家庭,整日裏被沒完沒了的家務纏得無法脫身,根本騰不出時間來關照最小的兒子,所以泰戈爾在童年時代並未享受到多少母愛。
他的父親像隱士一樣,在家中深居簡出,而且他總是忙於自己的改良主義事業,要不就是坐禪默禱,或者四處旅行。因此,年幼的泰戈爾不僅得不到操勞不已的母親的多少照顧,甚至也很少見到父親的麵。因此,每當父親從喜馬拉雅山區漫遊歸來,偶爾會與孩子短暫相處的時候,小泰戈爾總是歡喜跳躍,感受到無窮的樂趣。然而這樣的時候太少了!
這種來自雙親的關心和愛撫的缺乏,使得這顆幼小的心靈在童年時代對母愛的不倦的向往,一次又一次地化為對女性的關懷與愛的渴望。
每當小泰戈爾被人們撇下一人獨處時,他最喜歡的消遣就是憑欄眺望,一連好幾個小時目不轉睛地遙望著遠處的花園和池塘、來來往往的人群……生活就這樣不經意地造就了一顆善感多思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