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社交魔術,快速的心理操控(2)(1 / 3)

“刺蝟哲學”:最佳的社交距離

一位在職場、商場都屢屢失敗的朋友來找我訴苦:“為什麼我付出這麼多,最後總是這麼失敗呢?”這位朋友在我辦公的時間裏,坐在我的辦公室裏不肯離去,嘮嘮叨叨地說了一上午。

雖然我有些煩,但礙於麵子,還是友善地在指針指到12點的時候提醒他:“不如我們先去吃個飯吧?”

我沒有開車,和我的朋友搭公交車去市區我常去的一家飯館。上車後,我發現隻有最後一排還有幾個座位,而在我們之前上車的一位老大爺坐在了中間。我沒有坐下,我的朋友緊挨著老大爺的座位坐下了,他依然在嘮叨他的失敗。

後來,在吃飯的時候,他不停地拍我的肩膀和大腿,讓我很不舒服。“我想,我知道你為什麼失敗了,”我終於忍不住放下了筷子,“因為你不懂刺蝟哲學。”

“刺蝟哲學”講的是一群刺蝟在寒冷的冬天相互接近,為的是通過彼此的體溫取暖以避免凍死,可是很快它們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相互分開;當取暖的需要又使它們靠近時,它們又重複了第一次的痛苦,周而複始,直至它們發現一種適當的距離使它們既能夠互相取暖又不被刺傷為止。

根據這一比喻的延伸,人與人之間也應有一定的距離,即“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身體距離”即“私人空間”,“心理距離”即“孤獨感”。

我的朋友便不懂得這種距離感,他總是選擇和人最近的方式接觸,他自以為親熱,其實遭人反感。

為了讓我的朋友更好地明白,我為他親自示範:我直視著他的眼睛,直到把他盯得不好意思,扭過頭去,我還是緊湊在他身邊。終於,他忍不住抱怨起來:“你離我這麼近,我感到很壓抑。”

“看來你體會到一點了,我再教你一點。”我帶他去公園的長凳邊。在公園供人休息的長凳上,坐兩端的人多,一旦兩端位置都有人占據,就很少有人會主動去坐中間的位置。那個下午,我讓他觀察一個現象,最多能坐4個人的長凳,先來的人坐在凳子的正中,後來的人會坐在長凳的一邊,而正中的人則會挪到長凳的另一端。於是,原本可以坐4人的長凳,兩個人就“客滿”。

這就是所謂的“私人空間”,是環繞在人體四周的一個抽象範圍,用眼睛沒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確確實實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所以,我的朋友與誰都保持一種零距離的社交狀態,讓人反感,交往就失敗,其他的自然也免談。

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我空間,它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自己“割據”了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會惱怒。

心理小貼士: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邊。實驗進行了整整80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當心理學家坐在他們身邊時,被試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很多人很快就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有的人則幹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過近距離帶來的壓抑感,正是一些人在社交中不明白的道理,也因為如此,他們常讓人反感而不自知,這便是“刺蝟哲學”。

“拍馬屁”是應酬的必殺技

好不容易送走了我那位不懂交際的朋友,剛回到家裏想休息一下,電話又響了。是一位朋友打來的,美國回來的一位心理學專家到北京,我的這位朋友邀請他,希望能和他吃一頓便飯,這位專家接受了邀請。朋友為了活躍氣氛,希望我也去。

美國回來的專家,我也想見識一下,便答應赴晚上的飯局。晚上吃飯期間,那位美國專家雖然學有所成,肚子裏有東西,但為人有些傲慢,言談舉止總有高人一等的感覺。我的朋友覺得受到了冷落,漸漸拉下了臉,不再說話。為了緩和逐漸陷入僵局的氣氛,我主動找專家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