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識人之術:趨利避害靠眼力(4)(2 / 3)

A上司聽到這句話,馬上說:“對呀,那他晚上在公司裏幹嗎?開著電腦,也是利用公司的資源。”

B同事趕緊說:“可不是,大家好幾次想說他,又怕打擊他的工作積極性。可是,誰知道我們走了之後,他是不是在公司的電腦上看電影呢?”

……

如果一名員工每天在辦公室待到很晚才回去,連雙休日也不例外。也許這名員工覺得自己很勤奮,其實不然。很多領導都認為員工雙休日也在辦公室裏泡電腦、煲電話粥,幹的根本不是本公司的活。

要是給上司留下一種利用公司的資源來滿足你的私欲的印象就糟糕了,這是任何一家公司的老板都不能容忍的。即使加班,也必須控製在合理的範圍內。在辦公室中,沒有什麼職位是單獨存在的,每個人都是某個團隊中的一員,如果加班,就會證明本職工作的時間安排出了問題。

試想這樣的情景:整個公司辦公樓的燈都滅了,隻有一個窗口還亮著燈,燈下電腦前,隻有一個人在默默加班——這個人要麼身負拯救公司的重任,要麼是一個完全不懂得加班規則的隻有苦勞沒有功勞的員工。

不是隻有加班才是工作認真,加班並不一定是敬業態度的必要條件之一。一家管理有素的公司,分工是很合理的,假如不是主觀偷懶,絕不會出現大多數員工8小時能忙完的工作,而另一名員工忙8小時依然無法完成的情況。

所以,不要讓加班成為那隻令人聯想的“鳥籠”,下班了,給自己的心情放個假吧!休息,是為了能走更遠的路。巴納姆效應

——不要被別人定義

巴納姆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於1948年通過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它主要表現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麵貌。

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致入微、準確至極。下麵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現在看著這段話來對照我們自己,他說得對嗎?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且你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但是還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的內心有時候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作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製。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麵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容易讓人迷失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有一個關於愛因斯坦的小故事,講的是他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一個秋天的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給他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讓愛因斯坦明白了一個人要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並學會為自己負責。

父親說:“昨天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去清掃南邊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隻有踩著裏麵的鋼筋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麵,我在後麵走。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麵,我還是跟在後麵。最後,我們一起鑽出煙囪,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而我的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醜,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我鑽出煙囪時幹幹淨淨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是幹幹淨淨的,隻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看到你傑克大叔身上到處都黑黑的,都開始大笑起來。”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後,鄭重地對他說:“人要為自己負責,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

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然而時至今日,人們不得不遺憾地說,“認識自己”的目標距離我們仍然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