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識人之術:趨利避害靠眼力(4)(1 / 3)

對於個人來說,如果有的同事在你麵前詆毀公司,或者說其他同事的壞話,或者……那麼,你是該積極配合,還是怒目而視?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最應該保持的態度就是不要輕信,無論對方說什麼,都應該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一下,判斷別人語言的真實性,不要讓自己的心理被別人所操縱。最重要的一個根據就是,判斷說話人的目的和辨析眼前的客觀事實。

當發現對方別有用心地欺騙你的時候,不必與他力爭,更不必怒目而視,因為職場中的人,個個都是演員,對方一定會用無辜的表情作為回答。所以最應該做的就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不輕易被人鼓動,相信自己的判斷,隻有這樣,才不會被別人算計!鳥籠效應

——別人為什麼不信你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和有意思的心理現象,它起源於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事情是這樣的,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一天,他們兩個人打賭。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聽完詹姆斯的話,卡爾森根本就不相信,他說:“我不會養鳥的,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沒過幾天,卡爾森過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禮物,那是一隻精致漂亮的鳥籠。卡爾森笑著說:“即使你給我鳥籠,我還是不會養鳥,我隻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和我打的賭,你會輸的。”

可是,從此以後,卡爾森家裏隻要來了客人,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大部分的客人就會問卡爾森:“教授,你養的鳥去哪裏了,是飛走了嗎?”卡爾森隻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不是這樣的,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每當卡爾森這樣回答的時候,就會換來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隻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就這樣成功了。

在人們的生活中同樣如此,人們很難去親眼看到事情的真相,所以很多事情,人們都會靠著常規思路進行推理。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在工作量正常的情況下,某一個同事還每晚留在公司加班,其他人會聯想到什麼?人們第一個直接的反應不會是這個同事多賣命工作,而是他利用加班為借口,占用公司的資源去……

楊彥有個工作習慣就是加班。

每天他第一個來到辦公室,而且從坐到工位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工作,除了中午休息,他的時間利用率是非常高的。

一天下來,高效率的運轉讓他非常疲憊,但是到了下班的時候,他總是不自覺地還想加班。大家都走了,他就一個人加班。

這和他的第一份工作經驗有關,之前他在小公司上班,小公司的領導從來都是加班到深夜的,所以楊彥和同事們加班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試想,下班的時間,人家都還在辦公桌前或正襟危坐,或忙忙碌碌,大家誰也不想出風頭,邁出第一步。於是,要下班了,大家都耗著,誰也不願意做一個到點就走的懶惰員工。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氛圍下,楊彥就養成了加班的習慣。

現在的大公司,大家都是一到下班就及時離開,隻有楊彥還堅持加班。原以為對工作多付出一些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沒想到的是,在工作上他越較勁,同事們越不喜歡他,外出逛街、購物或聚會從不喊他。

有時候周六、周日沒什麼事情,他也會主動來公司工作。周一上班時,部門主任和同事嗅見辦公室裏一股子彌漫不去的泡麵氣味時,臉上會浮現出含意複雜的表情。甚至領導不但不表揚他,還說:“如果一個員工不能將職業與生活合理規劃,下班以後還是賴在辦公室裏,待到末班車開來才依依不舍地離去,他的生活就太封閉,會直接影響他們對這份工作的興趣的長久性。”

楊彥感到自己明顯被孤立起來了。有一次,他和一個同事因為一件小事吵了起來,他很憤怒地質問:“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同事很不友好地反問他:“這還要問,你自己最清楚不過了。不要處處顯得你很能幹,是金子如果被沙子埋了,也不一定發光啊,掂量掂量自己吧!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

有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楊彥聽到了同事之間的對話。

A上司對B同事說:“咱們部門,楊彥是個很特別的人。”

B同事說:“是呀,每到下班,他都一個人加班到很晚才走。”

A上司問:“楊彥都加班幹什麼呢?”

B同事說:“不大清楚呢,按理說我們現在的工作任務您分配得挺合理的,一天的工作,集中精力完全可以做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