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的錢包被盜,你身邊隻有這樣兩個印象完全不同的人,一個形象光鮮亮麗,生活非常考究有品位,而另外的一個人形象非常邋遢,平時也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小節,你會懷疑誰?
這讓我想到了職場中的“流言”。對於任何人來說,你都不能保證自己永遠遠離職場或商場的漩渦,保證自己永遠不被人詆毀。雖然有的人對別人的詆毀擺出一副不在乎的樣子,但是每一個成熟的人都懂得,詆毀對自己的傷害有多大,在職場它足夠動搖群眾基礎和領導對自己的信任。
被人詆毀是非常棘手的事情,因為真的非常難以處理,這是小人的手段,它和君子間的議論完全不同。更令人悲哀的是,當一個人遭到詆毀的時候,很難有人站出來說“公道話”,此刻越解釋,事情就會越糟糕。
也許有讀者要問,本小節不是要說暈輪效應嗎?怎麼突然又開始說起職場的詆毀和人心的險惡了?這兩點其實並不矛盾,正是因為人們有暈輪效應的錯覺,那麼很多時候,對事物的判斷並不是來源於客觀,而是來源於主觀。詆毀的危害就在於,大部分人相信的並不是他們看到的,而是他們事先已經聽說的。
如果一個人平時的口碑非常好,人們接觸他的時候,印象就會往正麵的方向引導,也會更多地關注到此人的優點。但是如果一個人給大家的感覺非常糟糕,那麼人們的印象就很難扭轉。所以,對於詆毀這件事情來說,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真相是什麼,而是看你已經給自己貼上了什麼樣的標簽。
有這樣一個例子,會提醒人們在平日裏就應塑造出自己良好的個人品牌。
安瑞華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高管。有一次,他得罪了一名女員工伶俐。
伶俐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她長得非常漂亮,也一直渴望得到更好的待遇。有一天,她約安瑞華吃飯,安瑞華以為伶俐可能有一些問題要向他反映,於是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一起共進晚餐。
吃飯的時候,安瑞華和伶俐稍微談了幾句,就知道了伶俐的真正用意。對於安瑞華來說,他雖然不是謙謙君子,但是關係到公司內部的事情他還是非常謹慎的,而且他也非常討厭這麼有心計的女人,他不想輕易被人利用。於是,他打著擦邊球就從伶俐的話題旁邊溜了過去,吃完飯之後,安瑞華也主動搶先付了賬。
可以說,在這件事情上,安瑞華的表現簡直令人讚美。可是,吃完這一餐之後過了不幾天,有人就開始詆毀安瑞華,說安瑞華約伶俐吃晚飯,吃完晚飯之後就有不軌的行為,但是被伶俐拒絕了。
聽到這個事情之後,安瑞華采取了最正確的做法,那就是他懂得很多人會根據他的反應來判斷這個傳言的真假。於是他非常鎮定,采用了置之不理的態度,他認為這樣做大部分的人會認為自己是無辜的。而且,他采取了一個果斷的行為,那就是開除居心叵測的伶俐。
問題卻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伶俐離職的時候,居然給全部的同事發了一個郵件,聲稱自己的被開除是因為安瑞華對自己的騷擾行為沒有得逞。
看到郵件的安瑞華,頭立即大了,他已經感覺到周圍空氣的緊張,這是一個非常陰狠的指控,它徹底動搖了安瑞華的威信。沒有人懷疑伶俐說的一切,因為安瑞華平時也的確喜歡和一些長得漂亮的女員工打情罵俏。此刻,麵對這個詆毀,安瑞華即使解釋再多,也沒有人會輕易相信他。
伶俐走了沒多久,安瑞華也不得不離職了。
很多人有這樣的一種偏見,那就是詆毀都是給平凡員工的,隻要自己做得好,那麼就可以避免別人對自己的惡意詆毀和中傷。
這樣想的原因在於這部分人對於人的心理認知的盲點,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邁克爾·傑克遜已經走到了流行樂壇的頂層,但還是被人詆毀,而且全世界的人都相信了對於他的所有的詆毀。原因在於,位置更高的人更容易被人妒忌,人們寧願相信流言,當然,他的整容也的確讓常人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