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即《道德經》,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著作。
相傳,當時周朝的邊境守關官員尹喜擅長“望氣”,他觀察到有一片紫色的雲氣自東向西冉冉而來,斷定將有聖人路過關口,便辭掉官職,在關口等候聖人的到來。果然過了不久,就看見一個鶴發童顏的老者騎著青牛而來。尹喜認定老者是他要等的聖人,便對他說:“您就要歸隱了,請為我寫一部書吧。”於是老者就寫了講述有關“道”“德”的文字五千餘言,出關而去。這位老者,就是被後世奉為道家之祖的老子,他寫的五千餘言,就是今天所讀的《老子》。
據史書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當於今天的圖書管理員)。
我國的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回來後,他對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走……至於龍,我就不知道了,它是乘著風雲在天空飛翔嗎?我今天見到了老子,它真像龍一樣啊!”從孔子對老子的尊敬程度,可以知道老子的思想和修養是十分高深的。
《老子》一書分為81章,由“道經”和“德經”兩部分組成。盡管全書隻有五千餘字,但從古至今,研究《老子》的文字已經有幾千萬字之多,注解《老子》的名家也有數十家。可以說,《老子》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創性和啟發性的著作之一。按照前人的說法,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一句就涵有‘三玄三經’的妙義”,堪稱社會百科的哲理精髓、人生智能的寶典。
老子所說的“道”,是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第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42章)“道可道,非常道。”(第1章)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從“道”中產生,而這個“道”是不能用普通的語言表達出來的。
“德”是指“道”的本性。或者說,是不可捉摸的“道”發生作用的方式。“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21章)借用傳統哲學的術語,可以說“德”是“道”之用。對“道”而言,它是“道”之“德”;而對由“道”產生的萬物(包括人)而言,它又指萬物的本性特質或發生功用的方式。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水有“水德”。
老子的思想,在中國的曆史文化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就會發現,自漢、唐開始包括接下來的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期,政事上都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孔孟的儒家思想隻是外在招牌,而實際的領導思想,則是黃帝、老子的思想。在曆史上,每當時代變化亂到極點時,出來“撥亂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如商湯時的伊尹、傅說,周朝開國時的薑太公,春秋戰國時期的範蠡,漢朝開國時的張良、陳平,三國時的諸葛亮,明朝時的劉伯溫等。他們的一貫作風,就是老子所說的“功遂身退,天之道”。在帝王中,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恒和被稱為“千古一帝”的清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都是善用“黃老”的高手。
在學術思想上,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可謂“綜羅百代,博大精微”(清代紀曉嵐語)。春秋戰國時期的九流百家,大抵都受到過老子的影響,今天在世界上被奉為“兵法之祖”的《孫子兵法》,其思想源頭也是《老子》。
本書從《老子》中挑選出一百個影響深遠、富有哲理的句子,分為人生之道、處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謀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節,其中既有原文、譯文,還有後人評注、人生感悟,能讓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關治國、為人處世和個人修身方麵一係列的觀點。若能把它用於實踐,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完滿的人生。
書中難免錯謬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