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孫子談將才(2)(3 / 3)

以上幾個事例充實證明,當今世界的經濟競爭,主要決定於人才的競爭,正如韓國最大的企業三星集團的創業者李秉哲說:“如果我們認為國家的興亡倚告政治領袖的才能,那麼企業的興亡也就倚告管理階層的才能。”

大勝無名——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原文]

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孫子兵法·形篇》)

[今譯]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取得了勝利,不在意足智多謀的名聲,不在意有勇猛善戰的功勞。

[曆代論引]

曹操曰:敵兵形未成勝這,無赫赫之功也。

李筌曰:勝敵而天下不知,何智名之有?

杜牧曰:勝於未萌,天下不知,故無智者。曾不血刃,敵國已服,故無勇功也。

何氏曰:患銷未形,人誰稱智?不戰而服,人誰言勇?漢之子房、唐之裴度能之。

[兵法劄記]

孫子強調,無形的勝利才是善中最善。所謂無形,並非一無所有的空空如也。它是在勝負征兆顯現之前就能預見到勝利,並於眾人不知不覺之中,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勝利。這樣的勝利,表麵上看,沒有激戰的勇功,沒有智謀的名聲,甚至人們都不知曉,而實際上這正是“善之善者也”。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他在隋王朝被農民起義浪潮衝擊得四分五裂的時候,洞察形勢,順應民心,率先起兵,消滅了隋朝,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空前強大的唐王朝。李淵所以能演出這樣一幕威武雄壯的曆史活劇,與他傑出的政略和軍略分不開。

李淵在起兵過程中,其政治謀略與軍事謀略都高人一籌。在政略方麵,首先,北聯突厥這時已很強大,東自契丹、室韋,西到吐穀渾、高昌等國均臣附之。凡北方起兵者,如劉武周、郭子和、梁師等無不依靠突厥而能自立。李淵不北聯突厥,不僅其兵力,尤其騎兵力量不足,而且進軍關中時,其後方可能受到突厥和劉武周的襲擊,製其死命。因此,他遣使卑辭厚禮向突厥稱臣,又許願:奪取長安後,“京師之財帛金寶入突厥”。由於他采取了這一政略,突厥答應發兵數百送李淵入關,並選良馬千匹與李淵互市。這就使其背後的軍閥劉武周不敢貿然南下,後方基地安然無恙。

其次,以“安隋匡亂”為起兵的旗號。當時,雖然群雄並起,盜賊如毛,隋的兵力仍然較強。隋煬帝在江都發號施令,各方大將仍然遵其約束,不敢有二心。李淵是國戚,若不以尊隋為號召,則隋之官員視其為叛逆,就會失去政治上的優勢。因此,他在隋煬帝被殺前,一直尊楊廣為太上皇,以麻痹隋王室,爭取忠於隋王朝的各股力量,減少敵對勢力,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

在軍略方麵,首先擴大軍隊,注意軍紀。李淵為了進取關中,利用人民對隋王朝的不滿,讓劉文靜假造楊廣的詔令,征太原、西河、雁門、馬邑四郡二十到二十五歲的人當兵。接著,以反對劉武周南下的名義,四處招兵。由於采取了這些措施,李淵進取關中,就有了一支比較有戰鬥力的軍事力量。

經過七年征戰,李淵帶領兒子李世民及眾大將滅亡了隋朝,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和農民起義軍,統一了全國。從此,大唐號令,行於天下。

從曆史上通觀李淵起兵滅隋,謀求統一的整個戰略指導和運用,足見不僅是一個大政略家,也是一個傑出的戰略家。但史家大都以李世民之赫赫戰功稱道,使李淵的才能謀略被埋沒於故紙堆中。有人以孫子“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的話形容李淵,以孫子“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形容李世民,不無道理。

[人生感悟]

“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無功。”啟示的人生哲理是:人生大勝無智無勇;人生大勝是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愚”,意為看似無智,看似愚鈍,沒有傳誦智慧的名聲;大勇若怯的“怯”,意為沒有激昂,沒有張揚,沒有顯赫勇武的戰功。然而,這是境界,是老到,是高手,是睿智,是無形,是入神。正如俗話所說:“名賈若虛。”有實力的經營者往往深藏不露,看不出氣勢淩人之處;有潛力的大贏家常常凡人俗相,看不見眉飛色舞的樣子。

大智若愚,字麵上的意思是指真正有智慧之人表麵都顯得很愚笨。史書上記載,孔子去訪問老子,老子對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句話的意思是指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外表上看與愚魯笨拙的普通人毫無差別。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