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孫子談將才(3)(1 / 3)

大智若愚,在外表的愚笨之後,隱含無限巧計,如同大巧無術一般,愚的後麵隱含著大徹大悟、大智大慧。大智若愚,藏鋒露拙,實在是一種智者的行為,用以修身養性,則是一種智慧人生。用來處人待世,則是一種智慧之術。用它可以保全自己,免遭滅頂之災。

常言道:木秀於林,風必吹之;行高於岸,流必湍之。如果一個人鋒芒畢露,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嫌恨和非議。這種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在整個自然界中,各種昆蟲被人們視作最無能、最讓人任意宰割的生命體了。豈不知昆蟲自有一套避凶趨吉的妙法,這就是他們的保護色和偽裝術。如變色龍的身體顏色會隨著環境的顏色而改變;竹節蟲爬附在樹枝上如同竹節一般,以此來騙過天敵的眼睛;枯葉蝶在遇到天敵時會裝成枯黃的樹葉,它的天敵哪裏會想到這枯黃的樹葉竟然是他苦苦尋找的美味,還有的動物遇危險時裝死以迷惑敵人。在人們看來,這些方法未免太低級了,可是正是這些看似無能的方法使動物種群得以生存和發展。

在中國古代,皇帝跟前的王公大臣,可以說是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憂,時時刻刻都在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這種情況下,大智若愚的人才能獨保其身。商紂王在曆史上是個有名的暴君,終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竟然弄不清年月日,問左右的人也都說不清楚。紂王又派人問箕子,箕子是很清醒的人,他知道這件事後,悄悄對自己的弟子說:“做天下的大王而使國家沒有了日月概念,國家就危險了。而一國的人都不知道時日,隻有我一個人知道,那麼我也就很危險了。”於是箕子也假裝酒醉,推說自己也不知道今天是幾月幾日,因此而幸於保命。

大智若愚,不僅是一種自我保全的智慧,同時也是一種實現自己目標的智慧。俗語說“虎行似病”,裝成病懨懨的樣子正是老虎吃人的前兆,所以聰明不露,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就是所謂“藏巧於拙,用晦如明”。現實中,人們不管本身是機巧奸猾還是忠直厚道,幾乎都喜歡傻嗬嗬不會弄巧的人,因為這樣的人不會對對方造成巨大的威脅,會使人放鬆戒備和設防。所以,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沒有機巧權變是不行的,但又要懂得藏巧,不為人識破,也就是“聰明而愚”。

大智若愚並非讓人人都去假裝愚笨,它強調的隻不過是一種處世的智慧,即要謹言慎行,謙虛待人,不要太盛氣淩人。這並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生活態度。倘若一個人能夠謙虛誠懇地待人,便會得到別人的好感;若能謹言慎行,更會贏得人們的尊重。

君命有所不受——君命有所不受

[原文]

君命有所不受。(《孫子兵法·九變篇》)

[今譯]

不適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命令可以不予執行。

[曆代論引]

曹操曰:苟便於事,不拘於君命也。

李筌曰:苟便於事,不拘君命。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揚幹是也。

賈林曰:決必勝之機,不可推於君命;苟利社稷,專之可也。

孟氏曰:無敵於前,無君於後,閫外之事,將軍製之。

[兵學劄記]

將帥受命於君王,然而戰場上風雲變幻,總有與原來的略目的、戰術設計不同之處,君王的指令,總趕不上“變化”的速度。因此,根據實際情況,“君命有所不受”,是將帥進行指揮的重要原則。機械地執行君王指令而不考慮戰場形勢,隻能導致良機錯失、軍隊失敗的結果。因此,將帥要根據具體情況變通應敵,臨機處置。

建安十六年,偏將軍馬超等人謀反,殺了涼州刺史韋康。建安十九年,韋康舊部趙衢、尹奉、薑敘等人起兵征討馬超。薑敘在鹵城,馬超在冀城,趙衢等人誘使馬超出城攻打薑敘,便整個冀城一片空虛,趙衢等人乘機攻入冀城,將馬超的妻子殺死。馬超久久不能攻下鹵城,又回不了冀城,於是,他隻好逃奔漢中。薑敘等人兵少,力不敵眾,不敢貿然去追。

薑敘派人找夏侯淵求援。夏侯淵與手下諸將商議此事,諸將都說沒有曹操的命令不便行動。夏侯淵卻認為,將在外,應當審時度勢,怎麼有利就怎麼幹。他說:“曹操在鄴城,從這裏去往返一趟就有四千裏地,等命令來時,薑敘他們早就被馬超打敗了,非趕快去救援不可。”

於是,夏侯淵命令部將張頜率五千步騎兵,從陳倉一條小路上去追擊馬超,他自己在後麵押運糧草督陣。馬超如喪家之犬,戰鬥還沒打響,他就跑了,丟下的大批軍用物資,成了張頜的戰利品。夏侯淵趕到時,支持馬超謀反的各縣,都已獻城投降。

和馬超一起叛亂的韓遂,此時正在不遠處的顯親,夏侯淵想襲擊顯親,斬殺韓遂。韓遂得到消息後,連夜逃走。夏侯淵與部將們商議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有的說應立即攻擊韓遂,有的說應去攻打興國。夏侯淵認為,韓遂有精兵強將,興國的城池很牢固,攻擊哪一個都不可能立即得手,不如采取調虎離山之計,先去攻打長離的諸羌子弟,其中有很多是在韓遂的部隊中當兵。如果韓遂舍棄長離,羌人子弟就無家可歸;如果韓遂去救長離,就把韓遂誘出了城,可以和他在野外作戰,則韓遂必敗。眾將官認為主帥說得有理,遂按計劃行動。

夏侯淵留下督將看守軍需物資,親率輕兵步騎去長離,攻燒羌屯,斬殺和抓獲了很多羌人。在韓遂軍中的羌人將士,紛紛奔回自己的部落。韓遂也率兵出城去救長離,被夏侯淵攔在半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