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魏王的異母兄弟信陵君,在當時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極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門客,達3000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宮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報告,說是北方國境升起了狼煙,可能是敵人來襲的信號。魏王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應敵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說道:“先別著急,或許是鄰國君主行圍獵,我們的邊境哨兵一時看錯,誤以為敵人來襲,的以升起煙火,以示警戒。”
過了一會兒,又有報告說,剛才升起狼煙報告敵人來襲,是錯誤的,事實上是鄰國君主在打獵.於是魏王很驚訝地問信陵君:“你怎麼知道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鄰國布有眼線,所以早就知道鄰國君主今天會去打獵。”
從此,魏王對信陵君逐漸地疏遠了。後來,信陵君受到別人的誣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賴,晚年沉溺於酒色,終致病死。
任何人知道了別人都不曉得的事,難免會產生一種優越感,對於這種旁人不及的優點,我們必須隱藏起來,以免招禍,像信陵君這樣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時不知收斂而導致終身遺憾,豈不可惜?
爭取主動——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原文]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兵法·虛實篇》)
[今譯]
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能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
[曆代論引]
李筌曰:故能致敬人之勞,不致人之佚也。
杜牧曰:致令敵來就我,我當蓄力待久,不就敵人恐我勞也。
杜估曰:言兩軍相遠,強弱俱敵,彼可使曆險而來,我不可曆險而往;必能引致敵人,已不往從也。
王皙曰:致人者,以佚乘其勞;致於人者,以勞乘其佚。
[兵法劄記]
孫子在這裏提出爭取戰爭主動權的思想。“致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按照我的意圖行事;“致於人”則是指被敵人牽製行動。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鬥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陷入被動、消極防禦甚至處處挨打的境地。克敵製勝的關鍵是享有主動權,它貫穿於整個戰爭的全過程。
陳勝反秦揭竿起兵,遇到了以秦朝少府章邯為首的秦官軍主力的頑強抵抗。這會兒,章邯已移師攻趙。陳餘抵擋受挫,退至巨鹿。敵眾我寡,不得不向楚懷王求援。楚懷王是項氏叔侄樹起來的一麵旗幟。陳勝被了手下的莊賈殺死後,反秦力量群龍無首。於是,項氏叔侄找到了原楚懷王的孫子,把他作為自己的精神領袖,他的也被稱為楚懷王。此次援趙,楚懷王把這一使命交給了宋義和項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
宋義在項氏叔侄那兒不過是個謀士,楚懷王怎麼會把上將之重任交給他,而讓項羽屈居於宋義這下呢?原來,在濮陽之戰之前,宋義曾預言說項梁這支隊伍驕氣十足,而驕兵必敗,結果果然為宋義不幸言中,項梁在那次戰役中戰死。項羽因為在進入關中以後大肆燒殺,頗失人心。再說,楚懷王也不願使自己成為項氏的傀儡,便借此調度節製項羽。對此,項羽忿忿然卻又不可奈何。
隊伍按時開拔後,於中途莫明其妙地停駐下來。巨鹿前線急盼援兵,宋義卻以途中連住46日,裹足不前。項羽忍不住入帳請戰,卻遭到宋義的奚落。眼看嚴寒將至,雨雪紛紛,士卒又凍又饑,宋義卻高坐賬中,天天與諸將豪飲大嚼,軍中對此頗多埋怨。
項羽聽到士卒們對宋義的不滿與日俱增,覺得時機成熟了。一天早晨,他大步來到宋義賬中。宋義正在洗漱,還沒反應過來,便被項心拔劍砍掉了腦袋。隨後,他攜首級出賬示眾:“宋義與齊私通,我奉懷王命令,已將他斬了。”還自稱是假上將軍(代理上將),工上報懷王。楚懷王明知項羽是奪取兵權,卻奈何不得,隻得傳令項羽為上將軍。
有了來之不易的兵權,下一步作戰便隻能勝,不能敗,不然怎麼體現項羽為上將的力量呢?於是,項羽下了狠心,下令沉船,砸鍋、燒屋,隻帶3天的軍糧,與秦軍決一死戰,不得生還。“破釜沉舟”的典故就來源於此。
軍至死地而後生。到了這個份上,將士們個個明白已經沒有退路,人人懷著必死的信念拚命殺敵。巨鹿之戰,贏得了大敗章邯為首秦軍主力的戰績。陳勝舉義以來軍事上的低潮終於被扭轉了過來。以此為轉機,出現了反秦武裝乘勝追擊,勢如破竹的大好局麵,秦朝被推翻終於成了指日可待的事。假如項羽不殺宋義,不把軍事指揮權抓住在自己的手裏,肯定無法取得巨鹿之戰如此輝煌的戰果。
[人生感悟]
孫子把握戰爭主動權的思想,也是指導我們人生活動的重要思想。
人生有兩種,一種是像巴甫洛夫的狗,聽從外來的信息;另一種是運用自己的腦子,選擇能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想法和做法。
由於過去的經曆和無數次的教訓使得許多人心有餘悸,他們最擔心“別人會怎樣說呢”?怕槍打出頭鳥,凡事隨大流,開會時坐在後邊,更不敢第一個發言;工作求中等水準,絕不會比別人多幹,以免有人評論他們愛出風頭。別人求他們辦事,他們雖極不情願,也不敢說半個“不”字,怕別人認為他是不講情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