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孫子談謀略(4)(1 / 3)

顯然,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處理上司交辦的任務,一定要盡可能地爭取時間快速完成,而不要過分講究辦事的細節和技巧。如果你把事情處理得過於圓滿而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的話,那就顯示不出領導比你高明。不然的話,當上司的就會感到你有“功高蓋主”之嫌。

善於處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顯的地方留一點兒瑕疵,讓人一眼就看見他“連這麼簡單的東西都搞錯了!”這樣一來,盡管你出人頭地,木秀於林,別人也不會對你敬而遠之,他一旦認為“原來你也有錯”的時候,反而會縮短與你之間的距離。適當地把自己安置得低一點兒,也就等於把別人抬高了許多。試想想,當被人抬舉的時候,誰還有放置不下的敵意呢?就像那位處長,當終於發現一個錯別字的時候,他不是立即又多雲轉晴了嗎?

你要明白,隻有當他對別人諄諄教誨的時候,他的自尊和威信才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這個時候,他的虛榮心也得到滿足。

上司讓你去辦理一件事,你辦得漂亮極了,有的地方顯得比上司還要高明。豈不知,這樣會弄巧成拙。你的上司因此可能會感到自身的地位將會遇到威脅,你的同事因此可能會認為你逞能,愛出風頭。陷入這些瑣碎的糾纏中,你能感覺到沒有壓力嗎?能開心嗎?如果換成另一種做法,將上司交給的任務,三下五除二即處理完畢,你的上司首先會對你充沛的精力感到驚訝,效率高呀。但是,你因為快,草草完成的任務不一定完美,這時上司會“原則性”地指點一二,從而顯示你比他略輸一籌。並且因為快,你的同事會認為你“並不怎麼樣”,隻是動作“快”一點。同事們認同你的缺點,就等於在感情上接納了你,使你不再孤單。

隱藏實力——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原文]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孫子兵法·勢篇》)

[今譯]

向敵人顯示混亂的假象,是建立在自己的軍隊有嚴整的組織管理的基礎之上;向敵人顯示怯懦,是由於本軍將士有勇敢的素質;向敵顯示弱小,是由於自己擁有強大的實力。

[曆代論引]

曹操曰:皆毀形匿情也。

杜牧曰:言欲偽為敵形以誘敵人,先須至治,然後能為偽亂也。欲偽為怯形以何敵人,先須至勇,然後能為偽怯也。欲偽為弱形以驕敵人,先須至強,然後能為偽弱也。

梅堯臣曰:治則能偽為亂,勇則能偽為怯,強則能偽為弱。

張預曰:能示敵以紛亂,必已(己)之治也也;能示敵以懦怯,必已之勇也;能示敵以羸弱,必己(已)之強也。皆匿形以誤敵人。

[兵法劄記]

孫子在這裏指出,戰爭中要注意隱藏自己的實力,故意讓對手認為我不具威脅而產生輕視心理,等到敵人大意而來,所有的弱點均暴露無遺時,我再加以重拳出擊,一舉擊潰對方。

曆史上,孫臏鬥龐涓的戰爭正可以說明這一點。公元前341年,魏國太子申和大將龐涓率軍十萬攻韓,齊國派兵救韓。大將田忌采用軍師孫臏之計,直撲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回兵救大梁,孫臏向田忌建議,采用佯退示弱、誘敵來迫的方針。齊軍每天減少燒飯的灶數,造成齊軍不敵而逃亡大半的假象。

龐涓誤認為真,便率部分兵馬追擊。結果在馬陵被孫臏的伏軍成箭載殺,龐涓最後兵敗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俘虜了太子申。完美地詮釋了“善動敵者,形之”的戰略思想。但是,孫子同時還強調“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因為如果本身實力不夠,實施此法,則可能會自亂陣腳,弄巧成拙。因此,這種“亂治”、“弱強”的故意運用,除非有充分把握,否則實不宜貿然采用。

[人生感悟]

人人都想表現得聰明,裝愚蠢似乎是很難的。《菜根譚》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這就是說老鷹站在那裏像睡著了,老虎走路時像有病的模樣,這就是他們準備捕捉食物前的手段,所以一個真正有才德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顯才華,這樣才能很好的保護自己。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是蘇軾的觀點。本來有大勇,卻裝出怯懦的樣子,本來很聰明,硬裝作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時也可以做到不隨波逐流。真正有的人未必是大肆張揚的人,徒有其表,也要看其實力。“蓋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士石並砌,務以實其堅,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務欲以成其大;土石並砌,以實其堅,這才是大智若愚。

在這個世界無論你怎樣標榜自己,充其量都是個普通人,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因為自己過去的奮鬥,這裏麵有著別人的不少心血。因此,名人的尾巴夾得很緊,他們和別人的差距中在於他是一名人,而在於他們知道人這一輩子都不容易,得活自己的,更要尊重別人的差距不在於他是個名人,而在於他們知道人這一輩子都不容易,得活自己的,更要尊重別人的。正如《菜根譚》所說:“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因為“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平氣和者百福自集。”

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曾對他的兒子做過這樣的教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