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皋)曰:天時不如地利。
王皙曰:兵道則在人。料敵窮極之情,險厄、遠近之利害,此兵道也。
張預曰:能審地形者,兵之助耳,乃末也。料敵製勝,兵之本也。既能料敵虛實、強弱之情,又能度地險厄、遠近之形,本末皆知,為將之道畢矣。
[兵法劄記]
孫子說:“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作戰,隻有樹立正確的戰爭地形觀,嚴格把握好地形的特征,並且合理利用,才能較好地排兵布陣,判定出相關的戰略戰術,同時發揮自身的優點和特長,從而有效地打擊敵人,保存自己。
古代戰爭對地形有著極深的依賴性,戰車、戰馬、步兵離開了地形,都無法正常作戰。因此,每一位優秀的軍事家、戰爭指揮員都能巧妙地利用,使之成為用兵作戰、奪取勝利的天然助手。
韓信背水而戰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詳,當他有諸將領道出“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用兵道理後,領導們無不自歎費如。
為什麼會自歎費如?實在是因為戲法人人會變,隻是巧妙各有不同;兵法何嚐不然?有人紙上談兵,有人依樣畫葫蘆;有人成功,有人失敗。能夠靈活運用,不被兵法所局限,才是行家。就以背水一戰為例,比韓信早一年,劉邦也曾在狼狽之際使用同樣一招,結果慘敗,為什麼?
當時的劉邦趁項羽出兵抗擊齊國時,攻擊西楚王國的首都彭城。項羽接獲消息後,把攻齊大任交付手下大將,隻率領三萬精兵南下****,立誓奪彭城。
而劉邦自從占領彭城之後,便忙著搜括寶物、美女,日日飲酒作樂,驕縱奢靡,對項羽的****毫無戒心。某日清晨,項羽向漢軍發動突然攻擊,中午時分,即獲大捷。漢軍倉皇奔命,十餘萬人無路可逃,或被斬殺,或落水而死,其餘的漢軍繼續向南奔逃,直到睢水岸邊,走投無路雖然奮力抵抗,而楚軍卻像排山倒海般壓過來,漢軍被擠撞、衝殺,落入睢水的,高達十幾萬人,河麵堆滿屍,竟使水流受阻。至於劉邦本人則遭楚軍團團包圍,命在旦夕。在千鉤一發之際,突然刮起一陣西北怪風,折斷樹木,吹塌房屋,眼前盡是飛沙走石,使得白天形同黑夜。劉邦仿佛命不該絕,得此天侯之助,率領數十名騎兵,迅即奪路而逃。
同為背水一戰,而韓信成功,劉邦失敗,其中的關鍵在哪裏?《前漢紀》作者荀悅分析的,韓信攻趙,對趙軍而言,等於是在自己的國境內迎戰敵人,可進可退,無必死的決心;反觀韓信大軍,大敵當前,卻無後路,隻能像過河卒子,拚命向前,這一拚,把所有的潛力統統激發出來,故以寡擊眾,創下戰場奇跡。
至於劉邦,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他深入敵國,整天飲酒作樂,軍心渙散,無心作戰。而項羽率領的楚軍眼見首都失陷,怒不可遏,哀兵必勝。
不過,韓信能創此勝跡,還得感謝趙國的陳餘,若不是他否決了李左東的建議,韓信可能早成為刀下俎。李左東顯然熟悉孫子的軍事概念,他所以肯定韓信的戰力即因漢軍離開本土、遠征在外,打起仗來必然義無反顧;而趙軍離自己的家鄉太近,左顧右盼,缺少力戰的決心。
《孫子兵法·九地篇》說“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又說“深則專,淺則散”,無不說明遠征軍雖有補給上的困擾(孫子說:“重地吾將繼其食”,深入敵境應因糧於戰,地則無止。李左東基於此,勸諫陳餘與韓信直接爭鋒,應該截斷其補給線,實在是相當高明的遠見。陳餘不聽,兵敗被斬,也就怨不得人了。
[人生感悟]
孫子認為地形是戰爭中不可缺少的輔助條件,是能夠決定戰爭勝負的得要因素,將帥必予以高度重視。運用地形規律作戰,其關鍵在於變害為利,揚長避短。我們在辦事時如果能因地製宜,活用地形,就可以取得較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