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大眾傳媒的規律——先予後取(1 / 3)

5月1日,國際勞動節。這一天,邱致遠帶著S報全體員工來到溫泉療養院開慶功大會。

邱致遠在會上總結了S報創刊四個月以來的發展,並宣布了一個讓所有人欣喜若狂的決定。

“從5月份開始,報社將給每個員工漲工資,一線記者編輯月薪漲到1000元,中幹1500元,我和副總編一樣,每月2000元。”

大家一片歡呼。他們從心底認同S報,認為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有人說,照目前的勢頭,要不了多久,S報就可能趕超W報、C報、G報了。

下午,履新一個多月的省新聞出版局局長王學芳也趕到了會場。S報創刊兩個多月,原局長年滿60歲,退到省政協當常委,王學芳接任了局長職務。

作為主管領導,王學芳很重視S報,親自兼任S報社長。當然,報社法人還是總編輯邱致遠。

王學芳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她充分肯定S報“初生牛犢不怕虎”,短短四個月就創造了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她特別表揚了邱致遠和江野,說:“邱老總能從妻子的一句埋怨中發現機會,有著極強的市場意識,是S報很好的當家人。江野借助名人效應把報紙影響力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很善於借力,很懂得營銷。”

王學芳還說了很多激勵的話,希望S報一鼓作氣,迅速躋身到江城主流媒體的行列。

最後,她把話鋒一轉,說:“我們是江城商報,定位是綜合性報紙。在初創時期,我們靠證券新聞打天下,是一條不錯的路子。這已經得到了實踐的檢驗。但是,我們不是江城證券報,不能給人留下我們隻是一張專業報、行業報的印象,更何況股市沒有永遠的牛市,行情一旦轉熊,我們還能靠證券新聞包打天下嗎?”

領導畢竟是領導。王學芳站得高看得遠,她在S報所有人都有些沾沾自喜的時候,一語點醒夢中人。

邱致遠是老報人,聽王局長一說,臉上立即就有了愁容。他心想:是啊!我們不是一張證券報呀!

晚上,王學芳有事提前走了。邱致遠和其他人留在療養院狂歡。

晚餐很豐盛,酒是五糧液。這可能是S報所有人自創刊以來吃得最好的一頓。

五十多歲的邱致遠也發了一回少年狂,對敬酒的人來者不拒,雖然每次隻喝一小口,但總量不少。後來,年輕的記者編輯都到歌舞廳唱歌跳舞去了,邱致遠還和副總編、中幹們一起猜拳行令,喝得大醉而歸。

邱致遠心裏是高興的,也很有成就感。畢竟S報這麼快就在市場上站穩了腳根,江城日報那些小瞧他、想看他笑話的人總算沒有得逞。

但是,第二天酒一醒,邱致遠就想起了王局長昨天的講話。

S報創刊前,邱致遠考察過國內部分省市的商報。他發現,凡是在當地有重要影響的商報,如成都商報、西安的華商報,走的都是綜合性報紙的路子;而那些定位於經濟類、商業類的商報都沒有擠進當地報業市場的第一陣營,知名度和影響力均有限。

這讓邱致遠更加覺得王學芳眼光獨到,也更堅定了他要把S報辦成綜合性報紙的決心。怎樣讓S報不隻是在股民中才有影響?怎樣讓S報成為一張主流的綜合性報紙?這成了邱致遠很長一段時間苦苦思索的問題。

慶功會過後,S報的發行和廣告還在增長。但是,正如王學芳所預料的那樣,股市在下半年就出現了大幅震蕩。這給S報帶來了明顯的負麵影響,到第四季節,增長勢頭大不如前,12月還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邱致遠很著急:S報必須打破靠證券新聞獨撐天下的局麵,必須通過非常的手段在更廣大的人群中形成影響力。

恰在這時,時政新聞部主任駱朝霞帶回一條消息。她向邱總請示:“省民政廳下轄的江城省慈善總會打算發動愛心人士在全省範圍內資助農村貧困中小學生。他們先找了W報,想在報紙上刊登貧困學生的照片、簡介,號召有能力的市民一年捐助300元至500元。W報提出要收取一定的版麵費,而慈善總會覺得這本身是公益活動,要付費就很麻煩。他們說我們S報創刊不久,可能比較好說話,要我回來問問領導,能不能免費支持這項活動。”

邱致遠沒有馬上答複。他對駱朝霞說:“這樣,你請慈善總會的領導這兩天抽空到報社來一趟,我們一起商量商量。”

駱朝霞離開後,邱致遠一個人在辦公室仔細思考這件事的利和弊。他首先想到的是,為什麼W報要收費?他給自己答案是,眼下,江城的都市報中,W報是“晚老大”,知名度高,效益好,不賺錢的事是不願意幹的。S報則不同,作為一張新報紙,擴大影響力是當務之急。

全省那麼多的貧困學生,刊登他們的照片、簡介,肯定要花大量的版麵,光紙張成本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是,如果能借這項愛心活動形成新的新聞熱點,像證券新聞一樣吸引更多的人關心S報,那就不是賺錢或賠錢那麼簡單了。

第三天,駱朝霞把慈善總會的馮副會長帶到了邱致遠的辦公室。馮副會長說:“邱總,這可是積德行善的事情。您想想,農村貧困學生受到資助,不僅要感謝捐錢的人,還會感謝我們慈善總會和把他們報道出來的報社。這些娃娃長大了,很可能就是棟梁之才。他們到處宣傳自己是在S報幫助下成長起來的,那會是多麼大的口碑效應啊!”

其實,經過這兩天的思考,邱致遠已經決定要免費支持這項愛心活動,但他並沒有立即鬆口,而是叫苦道:“馮會長,您說的那些都是虛的。我們是市場化的報紙,每一分錢都要靠我們自己掙。如果花費大量版麵而沒有任何收益,我們這一百多號人隻有喝西北風了。”

“可不能這麼簡單地算賬。”馮副會長補充道:“好人總會有好報,做好事也總會有好報。雖然賬麵上報社要賠錢,但是支持愛心活動,會給公眾留下好的印象。人們會認為這是一張有良心、有社會責任感的報紙。而這樣的口碑,對於新生的S報,比黃金還要貴重。有了好的口碑,你們還怕報紙賣不出去,商家不投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