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鎮保衛戰(2 / 3)

張景良到達劉家廟後,故意拖延時間,不作任何作戰部署。20日,軍政府派人前往檢查,發現部隊混亂,毫無進攻準備,就代張景良下達作戰指令:令步兵第二協21日拂曉從正麵進攻。

10月21日拂曉,革命軍發起衝鋒。清軍以機關槍猛烈掃射。革命軍既不能前進,又無法機動,傷亡慘重。革命軍官兵無法再行進攻,就占領險要地形,加緊構築工事,轉入防禦。

這回輪到清軍進攻了。北洋第一軍主力和大批重型火炮已經到達了祁家灣一帶。清軍一麵加固陣地,一麵將重型火炮和第一軍主力調往前線,企圖先奪占劉家廟,爾後向漢口市區發展。清軍進攻的總兵力約一萬五千人,同時還有海軍艦艇配合作戰。10月26日晨,清軍水陸協同,向革命軍發動進攻。清朝軍艦乘革命軍的青山炮隊疏於戒備之際,向革命軍陣地實施火力急襲。革命軍猝不及防,犧牲五百餘人。接著,灄口的清軍在機關槍和重炮火力的掩護下,沿鐵路兩側大規模南下,發動猛攻。革命軍依托工事頑強抗擊,終因傷亡過多,被迫後撤。上午10時,清軍重新占領劉家廟,革命軍退守大智門一帶。正當激戰之際,前線指揮張景良竟然不知去向。中午12時,標統謝元愷自告奮勇,指揮部隊向劉家廟反攻。在距劉家廟五百多米處,戰士們上好刺刀,冒著彈雨,齊聲喊殺,勇往直前,與敵人展開肉搏。清軍不支,紛紛逃竄,劉家廟又被革命軍奪回。

27日淩晨,清軍集中更多兵力,對劉家廟發起更猛烈的進攻。革命軍依托陣地,堅決抵抗。兩軍僵持,比的是誰的軍火充足,誰的後勤穩定。作為前線指揮的張景良不親臨前線指揮也就算了,竟然還不給部隊及時補充彈藥,甚至還在相持的關鍵時刻突然放火焚燒軍需物資。不多久,革命官兵彈藥告罄,加之新兵軍事素質不高,部隊傷亡過大,敢死隊隊長馬榮等多名軍官先後犧牲,何錫藩等多名軍官中彈受傷。革命軍不得不從劉家廟逐步後撤,退守大智門一帶。

前清軍隊官宋錫全被動參加漢陽起義,率部占領了漢陽兵工廠,立有大功,起義後升任新組建的第一協協統,鎮守漢陽。10月27日,他看到漢口劉家廟失守,竟然私自帶領隊伍南逃,撤往長沙。湖北軍政府電告湖南都督譚延闓,以臨陣脫逃罪將宋錫全槍斃於長沙。

幾個回合較量下來,革命軍和清軍各有勝負。革命軍暴露了許多問題,傷亡很大;清軍雖然擁有訓練有素的新軍、強大的軍火和後勤,但也隻能和倉促成軍的革命軍打個平手,也暴露了諸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莫過於蔭昌無法真正指揮北洋新軍。不久,清廷召蔭昌回京,以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全權指揮武漢戰事;馮國璋出任第一軍軍統,親往漢口督戰。

28日上午,清軍大部隊沿鐵路向大智門猛撲,一部分清軍迂回革命軍翼側。張景良又一次玩起了失蹤,部隊無人指揮,又沒有清軍那樣的持續補給。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官兵們依然與敵人反複拚殺,終因後援不繼被迫從大智門後撤。漢口革命軍偵察出張景良躲藏在漢口,立即把他捆綁到漢口軍政分府。詹大悲主任親自審訊,以“通敵”罪將張景良槍斃。張景良這個革命軍前敵指揮竟然被列入了《清史稿·忠義傳》,裏麵記載“景良臨刑夷然,仰天大言曰:‘某今日乃不負大清矣!’”軍政府真是用錯了人。第二天,清軍用重炮轟擊革命軍炮兵陣地。由於革命軍的炮兵目標暴露,火炮和人員損失很大。清軍在優勢炮火支援下向前推進,攻入漢口街區。武昌起義的成果受到了直接侵害。革命軍官兵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戰鬥中,實際指揮戰鬥的謝元愷陣亡。部隊士氣開始渙散。

黃興在這個關口由上海抵達了武漢。軍政府各派馬上推舉他為武漢革命軍總司令,負責前線指揮。黃興到任後,在已經是前線的漢口設立總司令部,並且立即到前線視察部隊,激勵士氣。軍政府做了兩麵一丈二尺的大旗,上書大大的“黃”字,派兩個騎兵高舉著,在漢口街頭呼嘯而過。“黃興來了,黃興來了!”常年的革命經曆和同盟會領袖的身份,讓黃興在武漢軍民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聽說黃興出任了指揮,軍民精神為之一振。當時,漢口的革命軍尚有六千餘人,經過動員整頓,渙散的士氣重新凝聚起來了。

革命軍來了一個黃興,清軍的欽差大臣袁世凱也於10月31日抵達河南信陽接任。袁世凱知道朝野有無數雙眼睛盯著自己,必須在短時間內取得明顯的戰果,不然對他的期望有多高失望相應就有多深。於是,袁世凱督促馮國璋調集精兵強將猛攻,務必盡快占領漢口。馮國璋也將此看做是個人加官晉爵的絕妙良機,不敢怠慢,親自督戰。

一批批清軍配備上強大的火力,節節向漢口市區進逼。革命軍依托堤防頑強抗擊,一街一巷一屋一瓦,都流血力爭。清軍用大炮轟擊進攻,革命軍爬上屋頂射擊或躲藏在暗處放槍,使敵人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代價。勇敢的革命官兵們不食不眠,在炮火中連續作戰,最後麵目黝黑至不可分辨。漢口百姓也站在軍政府一邊,協助革命軍打擊清軍。清軍初進漢口,兩眼一摸黑,常向市民問路,市民趁機把他們引向死胡同,然後報告給革命軍過來圍剿。清軍在街上搜索前進,都惴惴不安,害怕不知道哪裏會射出流彈來。雖然清軍在數量和火力上都占優勢,但是一時無法突破守軍防線。

武昌、漢陽的革命軍組織了援軍或敢死隊,冒著敵人的炮火,渡江到漢口增援。測繪學堂組織了敢死隊,頭挽英雄結,荷槍佩刀,布條上大書“敢死隊”三字,奉命前往漢口督戰。22歲的喻育之是陸軍測繪學堂學生,參加了敢死隊。他的家就在漢口市區。喻育之路過家門口,回家留話說:“我參加了敢死隊,來漢口參戰,你們不要害怕。”他叔叔聽後撲上前來,兩手把他抱住,說:“兒啊,千萬不要去,火線上太危險。”喻育之推開說:“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扭頭去追趕隊伍了。

清軍進展緩慢,馮國璋著急了。戰鬥拖得越久,對他越不利。他咬咬牙,下令清軍燒城。11月1日上午,清軍不顧漢口居民的生命財產,火燒歆生路一帶房屋,燒一段進一段,一直燒到長江岸邊。繁華的漢口市區頓時湮沒在一片火海之中。火光衝天之際,漢口專職救火機構保安會和熱心市民,急忙上街滅火。清軍看到有人救火,喪心病狂地開槍射擊,當場槍殺了不少百姓。在火魔麵前,漢口革命軍陣地正麵及左翼的部分軍官兵失去了勇氣,擅自撤退。下午,漢口市區逐步為清軍占領。黃興見漢口革命軍已被打散,無法挽回敗局,遂決定退守漢陽,等待援軍,再圖恢複。11月2日,漢口完全失陷。

清軍攻占漢口後,一麵鞏固陣地,一麵調運槍械彈藥及渡河器材。一列列火車源源不斷地將援軍運來。馮國璋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乘勝進攻漢陽,再攻武昌。當時,他手頭有清軍約三萬人。不過,協同作戰的海軍各艦中下級官兵傾向革命。提督薩鎮冰感歎自己“屢曆戰爭,從未一獲勝”,如今又不願意將炮口對準無辜百姓和革命同胞。經曆一番心理糾結後,薩鎮冰率艦隊在11月1日駛離戰場東下。

如果說馮國璋隻知道攻城略地,那麼袁世凱則考慮得深遠得多。他麵對的湖北軍政府是多方力量構成的混合體,立憲派的勢力強大。如果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最好了。11月10日,袁世凱派親信到武昌進行“和平”試探。袁世凱開出的和談條件是南北停戰,清廷施行君主立憲,湖北方麵效忠朝廷。黎元洪對和談很有興趣,對君主立憲也可以接受,但革命黨人拒絕效忠朝廷。民主共和必須實現,皇帝必須廢黜,革命黨人是朝著這個目標進發的,而且拋頭顱灑熱血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怎麼願意自動放棄呢?是的,革命軍現在是失利了,遇到困難了,但革命黨人相信困難是暫時的。湖北軍政府拒絕了袁世凱的和談試探。袁世凱誘和不成,放手讓馮國璋積極備戰,進攻漢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