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先生來了!(2 / 3)

別人是近鄉情更怯,孫中山卻是越接近革命前線越樂觀。盡管共和國還停留在計劃之中,有一大堆破舊立新的事情需要處理,但孫中山躍躍欲試,說:“現在各國政府士大夫,均望文速歸,組織中央政府。此事一成,財政外交皆有頭緒。此外問題,亦因之迎刃而解。”早在巴黎,孫中山就向國內《民立報》發電轉呈軍政府,建議早日確定總統。電報說:“文已循途東歸,自美徂歐,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約甚固。……今聞已有上海會議之組織,欣悉總統自當選定黎君,聞黎有擁袁之說,合宜亦善。總之,隨宜推定,但求早鞏固國基。滿清時代,權勢利祿之爭,我人必久厭薄。此後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為新中國開一新局麵。至於政權,皆以服務視之為要領。”當時獨立的數省已經派人在上海商量成立全國政權的問題。孫中山的意見是,不管未來的元首是黎元洪還是袁世凱(當然他對自己出任總統難免也有所期許),早日把人選確定下來才是正道。

孫中山即將回國的消息經報導後,國內軍民對他有很大的期望。很多人想當然認為他籌措了巨款。船到上海,孫中山剛上碼頭,就有記者開門見山,詢問:“您這次帶了多少錢來?”孫中山回答說:“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吾此次回國,未帶金錢,所帶者精神而已。”大家紛紛為孫中山的革命樂觀主義鼓掌。然而,“中山的好口才雖能使聽眾大鼓其掌,然亦顯示出,在這次聯合推牆的眾人之中,他除聲望之外,並無特殊政治實力也。”(唐德剛著:《袁氏當國》)

孫中山崇高的聲望加上同盟會的組織力量,讓領袖選舉一事一下子簡單起來。革命陣營內部沒有人可以與之較量。在上海,同盟會就議定推舉孫中山為總統。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的各省代表進行了總統選舉。一共有17個省的都督派代表參加,這些省份是:直隸、奉天、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山西、雲南、陝西、江西、安徽、四川、江蘇、浙江。計有候選資格者三人:孫中山、黎元洪、黃興。17省代表依次無記名投票,一省一票,由臨時議長湯爾和(浙江)按省份次序逐次點名。開票結果是孫中山得16票,黃興得1票。孫中山高票當選。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從上海乘坐鮮花裝飾一新的火車前往南京。沿途得到了蘇南各地軍民的夾道歡迎,南京城幾乎是萬人空巷,人們湧到火車站歡呼孫中山的到來。孫中山抵達後,四周有重兵護衛,閑雜人等,一概不得上前。孫中山自花車下月台,手持平常軍帽,身穿土黃色呢質軍服,沒有佩戴肩章金帶等。出站台後,他轉乘藍色繡花彩綢馬車,向總統府(原清朝的兩江總督衙門、太平天國的天王府)駛去。軍樂馬隊奏凱旋歌前導,後隨衛隊。總統府大門裝飾醒目,電炬輝煌如白晝,用冬青樹枝紮彩,襯著紅色絲綢。馬車隊到總統府,黃興、徐紹楨恭迎孫中山下車,一行人迎接他入府。

晚上10點,總統府燈火通明,軍樂悠揚。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總統就任典禮開始。

“先請大總統就位後,各部人員行三鞠躬禮,各炮台再鳴炮二十一發……大總統初臨大禮堂。海陸軍代表各省代表們,歡呼萬歲。奏軍樂畢,代表團推景耀月(山西)報告選舉經過,略說:‘今日之舉,為五千年曆史所未有。我國所希望者,在共和政府之成立,及推倒滿清專製政府,使人人得享自由幸福。孫先生為近代革命創始者,富有政治知識,各省公民選定後,今日任職。願先生始終愛護國民自由,毋負國民期望。’並請總統宣誓,即由大總統宣述誓詞如下:

傾覆滿洲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製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孫大總統宣誓畢,代表團景耀月授以大總統印(印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印”)並致頌詞。

孫中山接過大印,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上,莊重地蓋上了第一個鮮紅的、神聖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