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爆發後,各地獨立政權雖然都掛以“革命”或“民國”名義,也一起打仗,但各自為政,相互間並無隸屬關係。獨立之後,各地就醞釀成立統一的政權。而對革命的認同,就成了大家統一政權的思想基礎。
各地獨立政權中的政治力量非常複雜。立憲派、舊官僚掌握著不少獨立政權,他們希望染指新的中央政權。而在革命陣營中,同盟會和光複會之間也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上海都督陳其美就是排擠了光複會的李燮和才掌握上海政權的。然而,光複會在浙江光複、攻克南京等事上屢見戰功,革命軍中也有不少光複會軍官。陳其美和李燮和之間明爭暗鬥不斷,連帶造成了光複會的章太炎和孫中山、黃興之間的對立情緒。
此外,武昌和東南地區之間還爭奪起中央政權的地位了。光複後的上海搶先呼籲組織各省都督府會議。江蘇、浙江和上海三方都督先派代表,其他各省都督大多委派在上海的名流為代表。到11月15日為止已有10省代表報到,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上海正式開幕。湖北方麵則堅持武昌是首義之地,更適合舉辦各省代表大會。各省都陷入了兩難,兩邊都不能得罪,隻好兩邊都派代表。11月底,11省共23名代表先後抵達武漢。當時正值漢陽失守,清軍隆隆炮擊武昌之際。代表們臨時選在漢口英國租界開會,主要討論兩個問題:第一是組織中央政府;第二是選舉領導人。湖北軍政府對會議施加了巨大的影響,會議初步認定湖北軍政府是中央政府,請黎元洪以大總統名義執行中央政務。當然了,這些都是暫時的。各省的立憲派和舊官僚們想的是要盡快和平地結束戰爭,建立新的中央政府,這樣才能保住他們已經得到的權力和地位。他們看中的是袁世凱,認為他是能和平實現權力交接的最合適人選。袁世凱是漢人,符合“排滿興漢”的標準,而且袁世凱控製的北洋軍如果能反戈讚成共和,清廷就失去了武力支柱,馬上會土崩瓦解。因此他們傾向說動袁世凱反正,快速、和平地實現政權更迭。12月2日,漢口的各省代表通過了“虛席以待袁世凱反正”的決議案。
也就是在決議通過的12月2日,南京光複。南京在代表們心中的地位,可比武昌高多了。而此時湖北的軍事形勢每況愈下,武昌事實上已經成了一座危城,無力與南京爭奪臨時中央政府地位。湖北軍政府的諸位,不再提武漢是“革命中心”這回事了,之後政治重心逐漸向南京轉移。
12月4日,上海搶先采取行動,邀請各省留滬代表舉行會議。會議暫定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並推舉了大元帥和副元帥作為臨時的革命首領。黃興以16票當選為大元帥。章太炎站出來說:“黎先生究係首難的人物,不可辜負他。現在大元帥既選定,請設一位副元帥,並選取黎先生任之。”於是,各省代表再以15票選舉黎元洪為副元帥。這是陳其美、宋教仁等人預想的結果,他們不願意同盟會領導權旁落。但黃興遭到了湖北、浙江軍界的反對,各方對上海另立各省代表大會選舉首領也頗有微詞。在這種氣氛下,黃興不願意就任大元帥,並推薦黎元洪為大元帥。無奈,各省代表移駕南京,再次開會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
正當革命陣營內部在領袖問題上進退維穀的時候,傳來了孫中山歸國的消息。
孫中山是在美國丹佛正為革命前途憂鬱的時候,從報紙上得知了武昌起義的消息。多年的流血犧牲,終於把清朝統治打開了一個豁口。孫中山預計這個豁口會越來越大,終將推倒整個清朝統治的大壩。由於對國內形勢非常樂觀,孫中山決心在回國前先給革命黨人做一圈外交活動,“決先從外交方麵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後回國”。所謂的外交,主要是為即將誕生的民國政府爭取西方列強的支持。孫中山通過美國人鹹馬裏與四國銀行團商談停止對清朝政府的貸款,同時希望向新中國放貸。四國銀行團的答複是,這兩件事情需要等新政府正式成立後和政府磋商,拒絕將孫中山作為談判對象。在倫敦,孫中山委托維加炮廠經理向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交涉,提出英國政府停止對清朝政府的一切貸款、製止日本援助清政府、取消英國政府和英屬殖民地對自己的放逐令以便回國等三項要求。對於孫中山的三項要求,英國政府采取了太極手法,既不答應,也沒有反對。孫中山很快就感覺到了英國政府虛與委蛇的態度,感歎“個人所能盡義務已盡於此矣”,於是從倫敦取道巴黎歸國。
出師不利的殘酷現實並沒有打擊孫中山的樂觀情緒。在倫敦,孫中山拜訪吳敬恒未遇,留條說:“近日中國之事,真是泱泱大國民之風,從此列強必當刮目相見,凡吾同胞自當喜而不寐也。今後之策,隻有各省同德同心,協力於建設,則吾黨所持民權民生之目的,指日可達矣。”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抵達香港。廣東都督胡漢民和廖仲愷等到香港迎接,與孫中山討論起國內形勢與應對措施。孫中山一心去上海。但是胡漢民不主張孫中山去上海。因為上海和武漢等地的革命黨人就首領職位問題爭論不休,且革命陣營內部糾紛不斷,如果孫中山去了上海或者南京,雖然會被擁戴為總統,但手下無兵,號令難行,不會有所作為。胡漢民建議孫中山逗留在廣州。嶺南革命氣氛濃烈,同盟會掌握政權,孫中山可以以廣東為根據地,整頓軍隊,循序北伐。滿心喜悅的孫中山認為胡漢民的建議過於保守,堅持去上海,還要胡漢民跟著自己一起去。他說:“以形勢論,滬、寧在前方,不以身當其衝,而退就粵中,以修戰備,此為避難就易,四方同誌正引領屬望,至此其謂我何?”他急切要去前方領導軍民,同時針對胡漢民對袁世凱的擔心,說:“謂袁世凱不可信,誠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餘年貴族專製之滿洲,則賢於用兵十萬。……我若不至滬、寧,則此一切對內對外大計,決非他人所能任,子宜從我即行。”胡漢民說服不了孫中山,隻好放棄廣東都督不做了,委托陳炯明代理廣東都督,跟隨孫中山同船赴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