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1日,湖北軍政府與袁世凱簽訂停戰協議。
2日,江浙聯軍攻入江寧。南方全部光複,南北對峙局麵形成。
2日,獨立各省都督代表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決定如果袁世凱反正,推舉他為臨時大總統。
7日,清廷以袁世凱為全權大臣,委托代表馳赴南方,討論大局。
13日,雲南都督蔡鍔主張迅速組織中央政府,定國名為“中華民國”。
18日,南北議和開始,南北代表伍廷芳、唐紹儀在上海英國租界舉行首次會議。
25日,孫中山回國抵達上海。
26日,袁世凱命汪精衛赴上海斡旋南北議和。
29日,17省代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本月,清朝內閣、度支部宣布國庫告罄,清朝財政正式破產。
1912年(民國元年)
1月 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3日,黎元洪當選副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確定了各部總次長名單。
11日,孫中山宣布自任北伐軍總指揮,組織6路軍隊北伐。
14日,良弼等組成宗社黨;光複會陶成章被陳其美派人刺死於上海。
1月 16日,同盟會張先培、楊禹昌、黃之萌等在北京謀炸袁世凱未中,3人均被捕遇難。
26日,彭家珍在北京炸良弼。彭以身殉,良弼越2日死。
28日,臨時參議院在南京成立;29日,選舉林森為議長。
年初,清政府宣布財政緊張,各軍月餉僅發一半;無力支付駐外使領館的“臘月費”。
2月 12日,清廷發布退位詔書。清朝滅亡。
13日,袁世凱通電讚成共和;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
15日,參議院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27日,蔡元培等抵北京,迎袁南下。
29日,袁世凱密令曹錕部在北京發動兵變。
3月 3日,中國同盟會在南京召開本部全體大會。宣布其宗旨為“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並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黎元洪為協理。
6日,臨時參議院允袁在北京就職。
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11日,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3日,唐紹儀出任國務總理。
4月 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
2日,南京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至北京。
4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該院遷至北京。
25日,同盟會本部遷往北京。
5月 7日,臨時參議院決議,國會采取兩院製,定名為參議院和眾議院。
6月 29日,袁世凱提名陸征祥為國務總理,接替辭職的唐紹儀。
8月 25日,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等4個政團合並為國民黨,是日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理事長。
9月 25日,趙秉鈞出任國務總理。
10月8日,梁啟超從日本返回天津。
##參考文獻
胡思敬:《國聞備乘》,中華書局,2007年8月出版。
張祖翼:《清代野記》,中華書局,2007年4月出版。
陸丹林、丁士源:《革命史譚/梅楞章京筆記》,中華書局,2007年6月出版。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群眾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梅毅:《1911,革命與宿命》,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許知遠:《醒來:110年的中國變革》,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金衝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一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朱宗震:《大視野下清末民初變革》,新華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朱宗震:-《真假共和:1912中國憲政實驗的台前幕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金滿樓:-《這才是晚清:帝國崩潰的三十二個細節》,中國三峽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王開璽:《晚清政治新論》,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出版。
李剛:-《大清帝國最後十年:清末新政始末》,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夏雙刃:《亂世掌國:平議民國大總統》,九州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陳星編著:《民初紀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
陳國安:-《1911-1912:辛亥首義陽夏之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餘世存:-《中國男:百年轉型中國人的命運與抗爭》,九州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餘世存-編:《非常道:1840-1的中國話語》,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梅寧華:-《旗幟鮮明地反對曆史虛無主義——辛亥革命百年回眸》,載於人民網理論頻道。
馬勇:《我理想中的辛亥大片》,載於《團結報》,2010年5月13日。
曹忠生:《誰打響辛亥首義第一槍》,載於《曆史檔案》,1992年第4期。
辛曉征:《隆裕太後與清帝遜位》,來源《科學時報》,載於科學網。
張鳴:《瑞澂之走》,載於《看曆史》,2010年6月號。
湯誌鈞:《光複會和上海光複》,載於《學術月刊》,2005年第7期。
範福潮:《辛亥革命時期的蔣介石》,載於《南方周末》,2008年7月16日。
趙平:《廣西脫離清廷,田遇東獻身》,載於《桂林晚報》,2009年8月2日。
陳一容、-張國鏞:《孫中山“還位”辨正》,載於《史學月刊》,1997年第3期。
《國家-曆史》雜誌社編:《大變革時代:晚清過後是民國》,新華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國家曆史》雜誌社編:《民國風雲人物》,新華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
##後記
感謝大家閱讀本書。
本書以辛亥革命為核心事件,講述從1908年到1912年間的中國曆史和社會變遷。更準確的說,本書開始於宣統皇帝登基,結束於南京臨時政府北遷。這段時間是中國社會劇烈動蕩,人物和事件錯綜複雜的時期。這段曆史很嚴肅,描述它的難度很大,我隻能憑借掌握的有限資料,抓住其中的主要事件,基本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述,其中穿插重要人物的介紹,點綴有趣的曆史細節。希望向讀者們呈現一個偉大曆史事件的波瀾壯闊的身影。
如今,書稿殺青了,我的心情卻沒有輕鬆下來,走不出有關辛亥革命成敗與是非的爭論。從表麵看,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君主專製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國。但愚昧、保守、專製、貧弱等名詞並沒有從中國社會消失。辛亥革命後,有人沉痛地指出:“吾人於共和國體下,備受專製政治之痛苦。”參加了武昌首義的蔡濟民回顧革命則說:“無量金錢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革命隻是掃蕩了中國社會表麵的塵埃,消滅了那些張狂阻礙革命的人物,並沒有對中國社會進行猶如手術般的深入變革。其中的原因,我現在相信是中國社會曆史悠久,弊病積重難返。中國的問題不是一場革命能夠徹底解決的。1943年2月,在成都旅行的費正清寫道:“簡直無法相信,在這片土地上竟有那麼多的老百姓,而統治他們的階層竟是那麼少的一小撮。農民和鄉紳都是舊中國的產物,新中國隻不過是薄薄的一層,由極少數維持著現代社會運轉的人組成。”辛亥革命隻是中國近代變革過程的一個點,既不是開始,也遠不是結束。
本書的重要的參考文獻作者朱宗震老師這麼評價辛亥革命的成敗:“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僅僅是在少數人中,在理論上開了個頭。我們的先人從不同的視角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不應該去侮辱他們的努力和成就,但也要看到前進的腳步是艱難的,不要總是指望一步登天。誇大或抹殺辛亥革命的效果,都無助於我們今天的努力。”朱老師對曆史研究的定位,我也很讚同。他認為曆史學家不要去設想一個理想的社會發展步驟,也不要去設立一個標準的參照係統,更不要去從事簡單的理論推理,而隻需要實實在在地考察運動的軌跡。抱著這麼一個態度,我在書稿中盡量照顧到革命雙方的言行和思想,多陳述而少評論。我始終認為,掃除層層塵埃,盡可能還原曆史原貌,本身就是一件意義重大、難度巨大的研究。
在寫作過程中,最感動我的是那些辛亥革命的先烈們。這是一場年輕人的革命。在現代人看來,他們是祖輩甚至是曾祖輩的人,但當年參加革命時,他們年輕得令人驚奇。那些縱橫疆場、舍身取義的先烈們的平均年齡在25歲左右。主持武昌起義的文學社和共進會的領導層的年齡也在30歲左右。在那個冰冷昏暗的北京夜晚和良弼同歸於盡的彭家珍烈士,犧牲時才24歲;而參加廣州起義名揚黃花崗的許多烈士,還剛剛成年。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在《通電紀念殉難烈士文》稱:“民國統一,共和告成,中外人心,同深歡忭。此實為吾全國殉難諸先烈及戰亡諸將士鐵血之功。”不管後人對這場革命的功過是非如何認定,對那些年輕的生命,我們應該抱有一致的敬仰和緬懷。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公開出版物,基本已在《參考文獻》中注明。我要感謝有關辛亥革命研究的所有前輩和同行們。有關辛亥革命的一些史實,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民族共同的記憶。這些史實在文中不另行注明出處。東方資治公司的領導和編輯對本書的寫作和出版傾注了很多心血,尤其要感謝編輯張雁春和閻靜對寫作的支持。我還要感謝所有為本書的編輯、出版和發行付出心血與汗水的同行們。謝謝大家。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唐琳娜。她為本書的寫作傾注了許多心血,貢獻了不少真知灼見,並是本書的第一讀者。本書的架構提綱寫於我從廣州飛往海南的飛機上,唐琳娜當時就坐在我身邊。謝謝她對我一貫的支持和寬容。
謝謝你們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