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統一,中華民國定都北京,辛亥革命至此可算結束。從表麵上看,革命取得了成功,共和國成立了。實質上,以袁世凱為代表的、脫殼於王朝體製的一批人控製了共和國。他們能否將民主共和的旗幟高舉在中華大地上呢?從日後的事實來看,袁世凱等人並沒有推進民主共和精神,沒有將中國建設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相反,舊權威消失新權威遲遲不能建立,民國初期的中國迅速陷入軍閥混戰之中。而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仍然要為民主共和而奔波,發動“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很多人由此認為辛亥革命是失敗了,或者起碼是沒有取得成功。圍繞辛亥革命成敗的爭論到現在都沒有停息。曾經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就很有感慨地說:“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並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製政體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古人不以成敗論英雄,我們也不能因辛亥革命的失敗,而忽視它本身的光芒,以及由它而揭開的新的鬥爭的序幕。”
##辛亥革命前後大事年表
時間 大事記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2月 2日,清廷授醇親王載灃為軍機大臣。
湖北大冶鐵山、漢陽製鐵廠和江西萍鄉煤礦合並組建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資本2000萬元,盛宣懷任總理。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聯合企業。
4月 由孫中山等策劃,由黃興發動的欽州、廉州、上思武裝起義,因缺乏後援而失敗。
5月 河口起義失敗。
6月 清廷頒布各省諮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
全國掀起立憲請願高潮。
8月 27日,清廷宣布預備立憲以9年為期限。
9月 22日,清廷公布《欽定憲法大綱》。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憲法。
11月 14日,光緒皇帝病逝於瀛台涵元殿,終年37歲。
15日,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病死,終年73歲。
安慶新軍起義失敗。
12月 2日,溥儀即位,定明年為宣統元年。
13日,群治學社成立,在湖北新軍中謀劃革命,是為文學社的前身。
去年(1907年),部分湖北、湖南籍年輕同盟會員在東京成立共進會。
1909年(宣統元年)
1月 2日,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開缺回籍。
2月 17日,清廷命各省正式成立諮議局。
5月 清廷宣布宣統皇帝為海陸軍大元帥,親政之前由攝政王代理此職。
10月 4日,張之洞去世。
11月 湖北紳商軍學各界組成湖北鐵路協會,開展拒款築路鬥爭,反對借外債修鐵路。
12月 16省諮議局代表齊集上海,決定赴京請願早開國會。
本年,共進會在武漢、長沙成立湖北分會和湖南分會。孫武等在湖北新軍中用“抬營主義”積極穩妥發展同誌。
1910年(宣統二年)
1月 16省代表赴京請願遭拒。
2月 20日,立憲派喉舌《國風報》在上海創刊。主持人是梁啟超。
27日,熊成基謀刺海軍大臣載洵和薩鎮冰,未成被殺。
本月,陶成章、章太炎在東京重建光複會,李燮和擔任南部執行員,重新在東南地區發展光複會組織。
3月 長沙四處發生搶米事件,浙江嘉興發生罷工、罷市風潮。
清廷郵傳部準許湖北設立商辦粵漢、川漢鐵路公司。
4月 汪精衛等人刺殺載灃未遂被捕,此事轟動全國。
6月 立憲派發動第二次國會請願高潮。
7月 清政府公布人口調查數字,全國人口為4.2億。
9月 18日,群治學社更名為振武學社,在新軍中建立秘密的標營代表製度,聯絡革命官兵。
安徽北部地區連年災饉,民情困苦。饑民聚眾起事。
夏秋之際,東三省水災遍地,難民數以十萬計。
蘇北各州饑民搶糧。
10月 3日,清政府資政院正式成立,舉行開院禮,攝政王載灃宣布訓辭。
7日,請願代表發動第三次聲勢浩大的請願活動,
11月 3日,孫中山等人在馬來西亞檳榔嶼開會,決定發動廣州起義。
4日,清廷決定原定於宣統八年的立憲期限縮改到宣統五年,屆時開設議院。
清廷向美、英、德、法銀行團貸款1600萬英鎊。
12月 東北發生鼠疫,死亡6萬多人。
1911年(宣統三年)
1月 30日,振武學社在武昌更名為文學社,推蔣翊武為社長,並創辦《大江報》宣傳革命。
4月 8日,溫生才擊斃廣州將軍孚琦後被捕遇害。
27日,廣州起義爆發,72名烈士葬身於黃花崗。
5月 8日,清廷裁撤軍機處和舊內閣,成立責任內閣。奕劻為總理。該內閣中皇室成員占絕對的數量優勢,因此被稱為“皇族內閣”。
9日,清廷宣布“鐵路國有化”政策,計劃將商辦鐵路收歸國有,激起全國怒潮。
11日,文學社、共進會召開第一次團體合作會議。
18日,清廷命端方為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
6月 6日,廣東鐵路股東反對鐵路國有,力爭商辦。
17日,商辦川漢鐵路股東大會在成都組織“保路同誌會”。不久,四川省各地也紛紛成立“保路同誌會”。
7月 5日,清廷嚴飭各省議員,不得幹預朝政。
6日,四川士紳致電盛宣懷,反對借款喪權。
17日,湖廣總督瑞澂下令查封文學社的《大江報》,逮捕主編兼總經理詹大悲。
31日,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
8月 2日,趙爾豐取代王人文出任四川總督。
下旬,四川保路同誌會號召罷市、罷課、抗糧、抗捐。
浙江杭嘉湖紹四府遭遇水災,一片汪洋。直隸東安永定河漫口。濟南等處發生水災。
9月 7日,趙爾豐大開殺戒,釀成“成都血案”,激起民憤。
8日,保路同誌軍開始圍攻成都。圍城人數不下20萬。
20日,清廷調端方率領湖北新軍31標、32標入川鎮壓保路運動。
24日,文學社、共進會舉行聯席會議,決定中秋節(10月6日)起義,推舉劉公為總理,蔣翊武為軍事總指揮,孫武為軍務部長。同日,南湖炮隊暴動失敗。湖北官府決定新軍中秋節不放假。
25日,榮縣獨立,為全川乃至全國的獨立先導。
28日,因敵人舉措打亂起義部署,武昌起義計劃推遲至10月16日舉事。
10月 3日,湖廣總督瑞澂召開防務會議,決定調集兵力,加強防衛,實行戒嚴。
9日,孫武等在漢口俄國租界趕製炸彈,不慎爆炸,導致起義計劃暴露。湖廣總督端澂下令戒嚴搜捕。同日,蔣翊武決定提前到當夜12點起義,後因命令沒有按時傳達,起義發動未果。
10日晚,武昌工程八營打響起義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
11日,革命黨人宣布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出任軍政府都督。
12日,武漢三鎮光複;清廷派陸軍大臣蔭昌、海軍大臣薩鎮冰等率部鎮壓起義;孫中山在美國丹佛獲悉武昌起義的消息,決定轉赴歐洲進行外交活動,然後回國。
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世凱婉拒。
18日,清軍圍攻漢口,武漢保衛戰開始。
22日,湖南獨立,成立湖南軍政府,焦達峰當選都督;陝西新軍攻占西安,宣布陝西獨立。
23日,江西九江光複,成立軍政分府。
24日,北方手握兵權的同盟會員吳祿貞、藍天蔚和張紹曾等屯兵灤州,聯名電奏清廷要求改革政治,史稱“灤州兵諫”。
25日,李沛基炸死新任廣州將軍鳳山。
27日,清廷召回蔭昌,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統帥海陸軍鎮壓武漢革命軍。
28日,黃興抵達武昌,指揮漢口保衛戰。
29日,山西獨立,閻錫山任軍政府都督。
30日,馮國璋到漢口督軍,下令縱火焚燒。大火燒了3天3夜,漢口的繁華街道變成一片焦土。
31日,江西獨立,後來由李烈鈞出任都督,穩定政局;蔡鍔等於昆明起義成功,雲南獨立,蔡鍔為都督;湖南立憲派發動兵變,殺害起義領導人焦達峰、陳作新,譚延闓出任都督。
11月 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總理內閣大臣;漢口陷落,革命軍退保漢陽。
3日,上海光複,陳其美任滬軍都督;黎元洪登壇拜黃興為戰時總司令,黃即日赴漢陽指揮作戰。
4日,貴州獨立;浙江獨立,後由立憲派湯壽潛出任都督。
5日,江蘇獨立,前任巡撫程德全出任都督。
7日,廣西獨立,之後推舉陸榮廷為都督;袁世凱派人暗殺革命黨人、新軍第6鎮統製吳祿貞於河北石家莊,華北新軍起義計劃遭破壞。
11月 8日,安徽獨立,後來由柏文蔚出任都督,穩定政局;徐紹楨率領新軍第9鎮起義;資政院選舉袁世凱為內閣總理,清廷再次任命他為總理內閣大臣。
9日,廣東獨立,之後胡漢民、陳炯明相繼出任都督;福建獨立。
11日,袁世凱派人至武昌媾和;在長江的清朝海軍起義;山東宣布獨立,不久又取消了獨立。江浙滬三地組織聯軍,徐紹楨被舉為江浙聯軍總司令。
15日,獨立各省代表在上海開會,後改在南京開會。
16日,黃興率軍反攻漢口,經過激戰,傷亡慘重,次日仍退回漢陽;袁世凱組織了第二屆責任內閣。
22日,重慶獨立。
24日,江浙聯軍對江寧(今南京)發動總攻。
26日,奉天革命黨人起義。
27日,革命軍被迫撤離漢陽。當晚,黃興乘船離鄂;端方在四川被革命黨人處死;四川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