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推薦序正念:當下之美(1 / 1)

文/劉興華

(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應用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以正念訓練為主要研究方向。)

本書以如何獲得幸福為切入點,談論了一個核心思想,那就是正念練習。“正念減壓療法之父”喬·卡巴金教授將“正念”定義為:“一種特定方式的注意,有目的、集中於當下和不加評判地”。正念的核心在於兩點:一是將注意力集中於當下;二是接納當下所呈現的所有現象,不作評價。

正念提供了一些餘地、一些空間,使我們得以辨認出情緒、想法等各種內心活動,以及形形色色的外界事物,但又並不融於其中,而隻是觀察其生滅的過程。猶如卡巴金博士在著作《此刻是一枝花》裏所說,“珍視現在,感悟此刻,用關愛和敏銳的心靈去嗬護眼前的一切,與之建立和諧親密的關係。”

過去三十年來,正念訓練在西方的行為醫學與臨床心理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截至1997年,美國就有超過240家醫療機構中建立了以正念訓練為基礎的輔助治療方案。目前在不少國際一流大學中也成立了正念冥想訓練中心,比如英國牛津大學(OxfordMindfulnessCentre),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MindfulAwarenessResearchCenter),聖地亞哥大學(CenterforMindfulnessatUCSanDiego)等。

以正念為基礎的療法獲得如此之大的關注與應用,其根本原因在於該療法的效果獲得大量實證研究支持。例如,以正念為基礎的療法不僅僅有利於慢性、嚴重性疾病患者調節情緒,也能有效治療情緒障礙如抑鬱症、焦慮症,而且能有效緩解普通人的壓力,提升幸福感。2010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的Lazar教授的研究表明,8周正念減壓訓練,使得練習者負責注意力、綜合情緒調節、人的學習和記憶能力等部位的大腦灰質密度增加,說明訓練的效果不僅僅反映在參與者主觀感覺上,也反映在其大腦結構上。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我看來,正念的核心在於《金剛經》四句偈的“如是觀”,即對此刻的如實觀察與體驗,比如體驗吃飯,觀察與體驗我們的身體感覺,內心的活動。我們能夠從中獲益的原因說來其實很簡單,觀察與體驗可以直接把我們從無盡的思慮中解放出來,使得我們有機會深刻地體味和享受我們生命的那一刻,全身心活在當下。而且,如果我們每天花30分鍾來觀察自己的身體與內心,日積月累,我們自然會更為了解自己,而且我們必然會在此過程中不斷調適自己的身心,提升生命品質。

此觀察能力,每個人都具有,隻不過我們在大多數時候不會花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身體感覺和內心活動。如果願意的話,我邀請您觀察與體驗此刻自己的身心狀況。客觀上,這一刻無論您體驗到什麼,都隻有您自己知道,無論怎樣描述,別人也難以完全體會到我們此刻的感受。所以,我們對自己身心的觀察與探索,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調適與關愛,隻能靠自己來進行,他人無法替代。

當然,在減少痛苦,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們並不孤單。從古至今,很多人留下自己的練習體驗與感悟,可供我們參考。特別是最近30年來,西方將正念的概念以及訓練方式操作化,其效果也獲得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越來越多的人練習正念,這樣不僅有了不少學術理論探討,也有豐富的個人體驗分享。

目前國內正念訓練研究剛剛起步,正念練習者描述自己練習體會的書籍還很少。本書作者將自己對練習的點滴感受與領悟彙集起來,難能可貴!衷心期望這本書能夠給您帶來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