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尼薩德爾的下台,給霍梅尼及其所代表的保守派創造了更為舒適的獨裁生活,全國所有的權力機構都光明正大地換上了霍梅尼的支持者。
自由派被輕鬆送離了政治舞台,接下來就是激進派。
其實,這些派係都曾經在反對巴列維的戰鬥中立下過汗馬功勞,也正是這個原因,霍梅尼不得不給他們在政府中安排一些職務。可惜的是,這些派別有強烈的獨立思想,根本不受霍梅尼的左右。"人民聖戰者組織"是霍梅尼主要的攻擊對象,這個組織曾經表示支持自由派,而且還不斷地製造一些暴力事件來威脅霍梅尼。於是,伊朗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不斷地發生恐怖活動,絕大部分都因為激進派與保守派的爭鬥。
經過一段時間的鎮壓,伊朗看似恢複了往日的平靜,但內部已經傷痕累累。不管是內政還是外交,伊朗都舉步維艱。由於霍梅尼的狂熱宗教統治,使伊朗看起來帶有濃重的恐怖主義色彩,直接導致其在國際上的孤立狀態。
1981年6月,伊朗發生了慘烈的爆炸事件。當執政的伊斯蘭共和黨開會時,會議廳旁的大樓突然爆炸,隨著一聲巨響,會議廳頓時成了廢墟,73名幹部遇難,這其中包括伊斯蘭共和黨總書記、最高法院院長、總統3人委員會成員貝赫什提以及其他一些黨政要員。貝赫什提是伊朗的二把手,最重要的是,他是霍梅尼的心腹。雖然這次事件是共和黨黨員所為,但是此人卻受到了"人民聖戰者組織"的深刻影響。
然而,悲劇還沒有停止。兩個月後,這場災難被完整地複製到了總理府的會議室。同樣是震耳欲聾的爆破聲,同樣是火光衝天的人間煉獄,這一切被複製得近乎完美。這次死亡的是伊朗兩任總理拉賈伊和巴霍納爾、國防部長納姆朱以及警察司令,共達10人。
這次完美的複製出自"人民聖戰者組織"成員之手。
20世紀80年代,是伊朗最沉重的年代,動蕩、黑暗、流血、炸彈、鎮壓、恐怖。"人民聖戰者組織"在受到政府的傷害後變得小心謹慎,同時也充滿了憤怒的力量和複仇的烈火。霍梅尼曾經用子彈教訓不同政見者,"人民聖戰者組織"在龐大的政府麵前顯得軟弱無力,他們需要自我保護,於是便選擇更加偏激的方式來警告霍梅尼。
霍梅尼在混亂中誕生,後來竟變成了混亂的製造者。這對伊朗人民來說是災難的延續,可對美國來說,這卻是個天賜良機。
美國向來以人道主義來標榜自己,"不忍心"看著任何一個國家人民由於政府的殘酷而身處水深火熱之中。於是,在如此正義的理由下,美國將觸角伸進了伊朗。
在霍梅尼的觀念裏,美國和蘇聯應該歸屬在"壓迫者"行列,至於伊斯蘭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則屬"被壓迫者"陣營。他認為,強權霸權給人民帶來的是數不盡的災難和痛苦,隻有伊斯蘭才能解救"被壓迫者"。說到底,霍梅尼就是想對其他國家進行伊斯蘭革命滲透,讓伊斯蘭成為更多人的信仰。這種精神上的霸權,往往更加可怕。
這是讓美國最無法忍受的,霍梅尼也是個具有野心的人,當同樣的野心碰撞在一起,必定就是一場腥風血雨。美國希望用強大的國力實現世界霸主的夢想,而霍梅尼則希望統治全人類。如果說美國的霸主夢想是對外侵略,那麼霍梅尼的思想滲透也同樣如此。
就這樣,伊朗不僅成為了美國的敵人,而且也成為諸多阿拉伯國家仇視的對象。然而,幾乎孤立的外交環境並沒有讓霍梅尼清醒,反而堅定了他付諸行動的決心。於是,80年代遭殃的不隻是伊朗人民,還有其他的阿拉伯國家人民。一時間,伊朗成了所有伊斯蘭組織的根據地,那些後來在國際上臭名昭著的恐怖組織都曾經在伊朗受訓。霍梅尼的泛伊斯蘭思想得到了很多狂熱宗教徒的熱烈追捧,這也從另一個側麵擴大了伊斯蘭的影響力。
眼看著伊斯蘭影響在迅速蔓延,美國不得不痛下決心鏟除原教旨主義這顆"惡瘤"。對於美國來說,伊斯蘭的龐大就像是一股巨大的衝擊波,一旦衝撞起來,不僅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會受損,就連全球計劃也要被迫擱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