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國來說,伊朗不值得美國對其示好,而且製裁能夠幫助美國在與伊朗今後的談判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最重要的是,在這場遊戲中,美國擁有主動權,可以任意控製伊朗的外交圈。製裁就像是一個寫著"禁止入內"的標牌放在伊朗門口,所有想同伊朗建立關係的國家都被擋在了門外。
除此之外,美國還要求國際社會共同對伊朗實行製裁,試圖徹底孤立伊朗,把其逼上絕路。美國官員們東奔西跑,不斷在國際上傳遞一種思想,伊朗是恐怖主義的代名詞。如果國際上對伊朗實行製裁,那麼伊朗將會承擔著巨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至少美國認為,如果伊朗人連基本的生活問題都解決不了,那些信仰就不一定是那麼彌足珍貴了,而當下的政權是不是還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也就未得而知了。
然而美國的這些想法似乎都沒能得到證實,國際上的很多國家都不希望卷入美伊衝突,也不必做什麼積極的響應。
相比起製裁,美國對伊朗的武力投放一直十分保守,並沒有像對付蘇丹、伊拉克、阿富汗那般果斷。當然,不是美國不想動武,對於一個支持恐怖主義、反美反西方的國家,而且境內正在研製核武器,美國早就手癢癢了,然而伊朗問題十分特殊,美國不得不三思後行。
伊朗有比伊拉克還要眾多的人口,實力不可小覷,而且並沒有明顯違背聯合國決議。也就是說,美國還沒有找到更有說服力的借口來攻打伊朗,暫時隻能通過其他手段來遏製伊朗的囂張。但是,這不意味著美國會放棄武力手段,畢竟這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在美國的高層中,不少人擁護直接武力攻打的方案。但就當下的形勢來看,美國動武的顧忌還有很多。布什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後,幾年來不斷消耗著美國的資金,而且14萬大軍深陷泥潭,伊拉克問題無法得到徹底解決,美國想要攻打比伊拉克還大的伊朗似乎有點困難。
布什一直偏向於在伊朗實行政治顛覆,支持伊朗政府的反對派搞次政變出來。而更多的決策者則認為,應該支持伊朗政府中的改革派,將政權從保守派手中奪過來。這二者之間其實並不衝突,目的都是為了顛覆現有政權。
的確,伊朗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自從哈塔米上台之後,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爭鬥就沒有停止過。改革派的目的是改革伊朗目前的經濟和政治,發展國力,而保守派則執意要保持一個純潔的伊斯蘭國家。在伊朗,很多年輕人願意通過改革來改善他們的生存條件,而當權的保守派則極力壓製人們的改革欲望。於是,從2001年年底開始,伊朗接連不斷地出現大規模的暴動和示威遊行,社會秩序混亂不堪。
美國正是看中了這一點,試圖利用政權內部的不合來讓其自取滅亡。除此之外,美國還長期支持遊走在伊朗邊境的反政府武裝——"人民聖戰者組織",以此來威脅伊朗政府的安全。為了更快地瓦解伊朗政權,美國還進行了一係列宣傳,大肆批判伊朗政權所存在的種種黑暗,激發民眾的憤怒情緒。著名的"美國之音"定時在新聞中播放伊朗的國內情況,大煽陰風,擴大反政府活動。這些招數還真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伊朗國內的反政府遊行有增無減,而且聲勢日益浩大。
不管是製裁也好,顛覆也罷,美國的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讓伊朗伊斯蘭政權垮台,減小原教旨主義的影響力,從而在阿拉伯世界內來次大清洗,推行美國式的民主化,把阿拉伯世界培養成美國最聽話的戰略"夥伴"。不過,事情會不會像美國想象中那樣順利進行,不是美國說了算的,伊朗的態度占有主要地位。
四美國意識中的伊朗民主對於美國時不時就爆發的無理取鬧,伊朗總是奮力反擊。不管是在麵對美國無憑無據的指責,還是在一次比一次嚴酷的製裁麵前,伊朗都表現出了伊斯蘭民族的堅忍不拔和勇敢果斷。
在伊朗的努力下,美國的經濟製裁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美國前腳頒布了《達馬托法案》,南非、俄羅斯、澳大利亞、委內瑞拉等國家就在伊朗注入了一大筆投資資金。甚至美國的"老相好"英國,都被伊朗的石油收買,站出來反對美國。接著,更多的國家,諸如德國、加拿大、日本等,紛紛指責美國的製裁過於苛刻。美國被這些盟友們指著鼻子罵了一通,心裏自然不舒服,可更讓美國難過的是,這些國家都無視製裁陸續進資伊朗。美國越是加大製裁砝碼,伊朗得到的投資就越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