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10)(1 / 1)

這些國家不能說見錢眼開,也稱得上是唯利是圖了,伊朗隻要稍稍揮動手中的石油大旗,給它們點優惠,這些國家便都蜂擁而上,才不管你美國高不高興。而且,伊朗所有的不僅僅是石油,還有裏海中的油氣資源,如果能將伊朗的輸油氣管道和裏海連通,既減少運輸時間也減少了成本。

伊朗清楚地知道美國需要什麼,想做什麼,也看得明白,美國殺機暗藏。不過,伊朗政府更加篤定一點,美國在中東的利益離不開伊朗,在中東反恐更是需要伊朗的幫助。因此,美國絕對不會貿然實行武力進攻。

不可否認,在霍梅尼時代,伊朗的確是經曆了一段較長的與暴力打交道的日子。可是政府正在積極遏製,而且還不斷地推行改革,盡量使伊朗民主化。在霍梅尼去世之後,伊朗內部的改革勢力突飛猛進,得到了更寬闊的發展平台,伊朗正在告別過去的瘋狂。1989年,伊朗在政治上進行了一次大改革,將精神領袖的權力更加實際化,更偏向於其領導能力和經驗。而政府的最高領導人,也從總理變成了總統,並相應擴大了總統的權力。

不過總統的權力再大還是會受到保守派控製的議會的牽製,從此,保守派和改革派開始了漫長的鬥爭道路。

從1992年到2004年,雙方先後進行過4次大規模的較量,改革派越戰越勇,一路走來勢如破竹,雖然也有過失敗落寞的時候,但它已經成功地在伊朗人心中種下了改革的種子。年輕一代,他們成長在改革派風光的時候,對純粹的伊斯蘭國家並沒有多麼濃厚的感情,反而對改革充滿了熱情,他們正在發展為伊朗的生力軍,勢必會在祖國內掀起改革熱浪。

伊朗的改變就是想告訴世界,自己不是美國口中的邪惡軸心,也在朝著更為民主的方向前進。為了表現出誠意,在"9·11"事件之後,伊朗也積極地給予美國回應,也強烈譴責了恐怖主義者慘無人道的血腥轟炸。2002年,伊朗在本國境內抓獲了100多名恐怖嫌疑犯。此後,伊朗一直活躍在反恐的最前線。

然而,就在伊朗積極改變的時候,美國卻還是飛揚跋扈,咬著伊朗不撒口。不管是內政還是外交,美國從骨子裏帶出了爭強好勝的一麵。在中東地區,美國試圖建立一個無人能比的超級霸權,自然不會允許有哪個國家在這裏壯大。伊朗就是破壞了美國的規則,才遭到了如此沉重的打擊。

2003年12月26日,伊朗發生了6.3級的大地震,這次突如其來的天災,奪去了伊朗3萬人的生命。而這次巨大的災難,卻給了美伊雙方一次平和對話的機會。大地震發生的第二天,美國便向伊朗發出援助信號,在得到伊朗的肯定後,美國輸出了大量的物資,還有醫生。誰都不會想到,昔日恨不得把伊朗夷為平地的美國,竟然會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美國的救援人員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地震現場,拋開兩國的恩恩怨怨,盡心盡責地進行工作。

這個消息一經傳出,便在媒體中炸開了鍋。這絕對是個焦點,半個多世紀,兩國都在刀光劍影中度過,這一幕友好,感動了無數人。

可惜的是,這種感人的大戲並沒有上演多久,就匆忙落幕了。2004年,伊朗被指證與本·拉登有不正當關係,而且很可能就與"9·11"事件有關。一石激起千層浪,伊朗是百口莫辯。而且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不利於伊朗繼續耍酷,美國黑名單上的國家各個後退了一步,露出個伊朗頂風冒雨與美國對抗。

從2003年開始,伊朗也做出了一些讓步,但這不代表美伊之間的戰鬥會隨之停止。美國需要的是一個美國意識中的民主國家,需要的是"親密"的"合作夥伴",而伊朗不具備這些條件。

2007年5月28日,美伊雙方在伊拉克巴格達進行了27年來的第一次雙邊會談。雖然這次商談的是伊拉克問題,但是兩國都各揣一本賬。

在會談開始之前,美伊雙方還展開了一場間諜戰,伊朗政府宣布在南部破壞了美國多個間諜網絡,這讓會談在陰霾中艱難進行。不管怎麼樣,美伊雙方都在主動為和解做著努力,盡管微弱,但卻是個好的趨勢。不可否認,自從內賈德當上伊朗總統後,反美勢力一路飆升,壓得美國透不過氣。敘利亞、委內瑞拉等國家都表示願意跟隨內賈德的步伐,將反美進行到底。這無疑影響到兩國和解進程,但是從另一個側麵來看,這也是世界局勢正在自我調節,努力達到一個平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