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節:蘇丹--美國口裏的"失敗國家"(3)(1 / 1)

蘇丹和其他國家相比非常不起眼,本·拉登可以相對放心地在這裏進行資本交易,為自己的恐怖事業籌謀資金。同時,蘇丹人也有比較濃厚的反美情緒,本·拉登這樣的極端反美分子不會受到排斥。本·拉登掐準了那極度缺乏資金的蘇丹政府不會對"基地"組織過於嚴苛,他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相對寬鬆的生活環境。

蘇丹的混亂局勢讓本·拉登的恐怖行動不那麼顯眼,蘇丹那相對鬆弛的治安管理,又讓本·拉登能稍微放心地策劃恐怖襲擊。本·拉登的經濟事業在蘇丹開展得不錯,其恐怖事業也蒸蒸日上,確有一部分蘇丹人加入了本·拉登的恐怖大軍。2006年6月,印度警方抓獲了一名企圖炸毀美駐印使館的蘇丹人,這名蘇丹人對自己的目的供認不諱,並透露,若他能成功實施襲擊,他將從本·拉登領導的恐怖組織那裏獲得1萬美元的獎金。

當年阿富汗被蘇聯侵略時,有不少蘇丹人跑去支持阿富汗抗蘇鬥爭,拉登要在蘇丹樹立威望,並不困難。

拉登在蘇丹生活了足足5年,1995年,本·拉登因涉嫌策劃暗殺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人物。蘇丹政府難以招架國際輿論的壓力,隻得將本·拉登"請"走。但是,本·拉登在5年的時間裏,已經輕而易舉地將聲望覆蓋住蘇丹多半個國家,就算他離開蘇丹,他和蘇丹的聯係一時半會兒也不會割斷。

1998年,美國駐肯尼亞、坦桑尼亞的大使館發生爆炸時,蘇丹萬萬想不到這會為自己招致禍患,本·拉登畢竟已經離開蘇丹兩年多了。難道因為本·拉登曾在蘇丹生活過,美國就應對蘇丹進行報複麼?恐怖分子炸美國大使館時,炸死了美國人;美國炸蘇丹藥廠時,同樣炸死了蘇丹人。就算美國要消滅恐怖主義,炸毀一座生產疫苗的藥廠也無益於減少恐怖活動,貧困和憤怒才是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美國何以對這一"溫床"視而不見,而拿蘇丹的藥廠開刀呢?美國指責蘇丹和本·拉登有親密的過去,指責蘇丹庇護恐怖分子,但實際上,在美國那兩個大使館爆炸前,蘇丹方麵曾多次表示願意在反恐上和美國展開合作,美國都視而不見。1996年2月,蘇丹駐美國大使風塵仆仆地向美國報告了"基地"組織的一些情況,提醒美國注意,美國卻反咬蘇丹一口,厲聲指責蘇丹包庇恐怖分子。而如果蘇丹也像美國這樣富,它還需要本·拉登的錢來拉動經濟麼?若不是生存無以為繼,蘇丹也不會冒險允許拉登在蘇丹開工辦廠。1998年2月,蘇丹方麵再次向美國提出反恐情報共享,美國也再次硬生生地拒絕了蘇丹。10個星期後,本·拉登就很愉快地看到美國在肯尼亞、坦桑尼亞的大使館發生爆炸。

2000年5月,在中央情報局的強烈要求下,克林頓有些不情願地派出一個由聯邦調查局和中情局組成的聯合調查小組,到蘇丹去尋找"恐怖主義"。盡管這個小組頗細心地探尋蘇丹和恐怖主義的蛛絲馬跡,但在調查了1年後,這個小組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跡象顯示蘇丹是恐怖主義分子的避難地。

美國不會反思它在蘇丹的所作所為,在本·拉登拉動蘇丹經濟時,蘇丹人並沒有從美國人那裏得到什麼好處。蘇丹人想要安定的生活環境,美國卻給蘇丹的反政府武裝提供武器;蘇丹需要大量的經濟援助,美國對蘇丹實施經濟製裁;蘇丹想要引進外資,美國對此不屑一顧;蘇丹人連飯都吃不飽,美國要求蘇丹改善人權;蘇丹努力擺脫困境,美國嘲笑蘇丹是"失敗的國家"。相反,本·拉登給蘇丹人帶來了財富,本·拉登同情蘇丹人的遭遇,本·拉登不會高高在上地教訓蘇丹,本·拉登也不會對蘇丹人冷嘲熱諷。

讓蘇丹升騰起仇美情緒的並不是本·拉登,蘇丹人再窮,也分得出誰對自己好,誰對自己不好。美國財大氣粗,一麵欺負著蘇丹,一麵嘲笑蘇丹的貧困,那就不能奢望能得到蘇丹人的好感。可悲的是,在國際上,美國享受到的話語權比蘇丹要多得多。蘇丹人至今保留著那被炸毀的藥廠廢墟,蘇丹人時常領著外國人參觀這片廢墟,他們隻能通過這種辦法,讓世人看看,美國到底對蘇丹做了什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