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節:巴爾幹--被稱作"火藥桶"的地區(1)(1 / 2)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的"下腹部",是歐、亞、非3大洲聯係往來的中點。西歐人若要取道地中海、紅海到印度洋或太平洋,需經過巴爾幹,俄國人若想穿過黑海抵達地中海,也要經過巴爾幹。

一個聚集各路人等的地方,往往也是交織著多種利害關係的地方,可想而知會有多少是非。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歐洲人都曾為爭奪這一區域的控製權掀起過血雨腥風,巴爾幹半島也由此得到了"火藥桶"的綽號。社會學博士,前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的夫人米拉·馬爾科維奇曾指出,在整個歐洲的曆史上,射向巴爾幹的子彈是最多的。

麵對巴爾幹混亂不堪的局麵,確實需要強有力的角色捍衛秩序。美國人信奉"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也無可厚非,但這並不意味著,強者可以用"維持秩序"作借口去淩虐弱者,也不代表強者可以為一己私利欺壓他人。

一建立在"火藥桶"上的國家6世紀的時候,一群生活在波羅的海和黑海的人因為忍受不了匈奴人的入侵,紛紛舉家帶口地移民到巴爾幹半島南端,他們被籠統地稱為"南部斯拉夫人"。這些人中有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馬其頓人、保加利亞人,人口構成十分複雜,除了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外,南部斯拉夫人大多信奉東正教。

10世紀的時候,部分馬紮爾人進入到巴爾幹,隔絕了南部斯拉夫人和東、西部斯拉夫人的聯係。從此,南部斯拉夫人就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自顧自地發展,並逐漸融合成6個主要的南部斯拉夫民族: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黑山人、穆斯林人、斯洛文尼亞人、馬其頓人。南部斯拉夫人原為躲避戰亂落戶巴爾幹,並在9世紀時建立了一些國家,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就像被詛咒了一樣,屢屢為外族奴役。12世紀,塞爾維亞人建立了王國,13世紀中期,該王國就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吞噬。克羅地亞的境遇更是可憐,它先是被匈牙利人欺負,然後又為土耳其人占領,隻有在16世紀後期的馬蒂亞·古貝茨起義後才得到39天的獨立。那些執意擴張的國家,都把征服巴爾幹當成自身實力強大的標誌。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土崩瓦解,協約國和奧地利在巴黎郊外的聖日耳曼宮簽訂了《聖日耳曼條約》。根據條約,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獨立,塞爾維亞國王亞曆山大擔任這個新國家的國王,該王國的首都就定在貝爾格萊德。

曆史上,南部斯拉夫是個地區而非一個統一的國家,這讓它在外族的欺淩下無招架之力,擁有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國家是幾代斯拉夫人的夢想。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成立時,所有斯拉夫人都歡呼雀躍,以為終於可以徹底揮別舊日的苦難。

但是,事情並不像預想中那樣美妙。

"斯拉夫"有"光榮"的含義,擁有獨立而統一的國家後,塞爾維亞人倒是找到了榮耀,可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卻遲遲沒能體會到身為斯拉夫人的"光榮"。600多年前,拚死抵抗奧斯曼帝國侵略的是塞爾維亞人,而不是克羅地亞人。如今,統治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的,又是塞爾維亞人。在該共和國成立前,巴爾幹半島上就曾出現過揚塞族而抑克族的言論,一些學者甚至不認為克羅地亞是一個專門的民族,還有人主張將那些有民族意識的克羅地亞人消滅。而塞族出身的國王亞曆山大一開始就對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不信任,從1918年到1941年,政府的首相和內閣要員都是塞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