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初,米洛舍維奇、克羅地亞總統圖季曼、作為聯合國特使的美國前國務卿萬斯、歐共體代表戴維·歐文等人,和波黑的3方代表在日內瓦舉行會談。萬斯、歐文提議將波黑劃分成10個省,除首都薩拉熱窩為非軍事自由城市外,穆族和塞族各得3個省,克族人收獲兩個省,剩下的一個省為穆克兩族混居。這樣分下來,穆族人可以得到波黑38%的領土,塞族人得到43%,克族人得到15%。
萬斯和歐文又建議,將波黑建成分權製國家。克、穆、塞3族都將取得立憲民族的地位,但不能充當法人,隻有3個民族的意見都一致了,才能進行修憲等重大活動。
萬斯、歐文的方案隻是看似公平罷了,暫且不提這一方案既沒有滿足塞族"構建聯邦製國家"的主張,也沒有如穆、克兩族所願"建立一個統一的集權國家"。萬斯和歐文似乎有意將那些工業發達的省份劃給了穆斯林和克羅地亞,分到塞族頭上的地區都是能源、礦產匱乏之地。
波黑內戰爆發前,塞族擁有60%的土地,內戰爆發後這一數字變成了70%,讓塞族人將已經收攏到手的土地交出來似乎不大可能。況且,塞族人原打算在日後和塞爾維亞共和國合並,根據"萬斯-歐文方案",塞控地區被肢解得亂七八糟,塞族人想和塞爾維亞共和國來往都不那麼方便。
因此,即使萬斯、歐文不斷地向波黑代表施加壓力,到第一輪會談結束時,也隻有克族代表在方案上簽了字。
談判桌上的努力沒有取得什麼成效,隻好靠武力來解決問題了。
這次輪到穆族率先點燃戰火,在"萬斯-歐文方案"下,穆、克、塞3方互為競爭對手,穆族想也沒想,就將炮口對準了前不久還和自己結盟的克族,耀武揚威地對克族發動進攻。相比塞族,克族似乎好欺負一些。但事情並不像穆族想的那樣順利,克族一氣之下和塞族結盟,穆族馬上被打得落花流水。
塞族和克族在戰場上的配合愈發默契,兩族的關係也隨之升溫,沒過多久,他們就發現彼此之間並不存在什麼不能解決的問題,相反,大家還有不少共同語言。比如塞族渴望和塞爾維亞共和國共同組建一個"大塞爾維亞",克族也希望能和克羅地亞國融和成一個"大克羅地亞",塞、克兩族都渴望和自己的母國多多接觸。
米洛舍維奇和圖季曼察覺到波黑塞、克兩族的這番心思,他們建議,塞、克、穆3族將按聚居區組成民族國家,再以此為基礎組成邦聯。國際社會在研究了米洛舍維奇等人的意見後,製定出又一個和平方案,決定將波黑東部和西北部的地區分給塞族,波黑西南部和北部的土地劃給克族,中部、西北角及東部的一些土地留給穆族。這樣算下來,塞族可以得到波黑國土麵積的52%,克族是17%,穆族為31%。方案參考了米洛舍維奇的意見,建議波黑采取共和國聯盟的國體,邦聯主席團由3個共和國的總統共同組成,每國還可以各選派3人組成9人的邦聯部長委員會。
塞、克兩族非常滿意,若這一方案得以實現,塞、克兩族既可以擁有自己的國家,又可以和母國保持聯係。盡管雙方對方案涉及的一些具體問題還有爭議,但都表示,為了和平,可以犧牲一些利益。
唯有穆族怨氣衝天,穆族的人口占了整個波黑人口的43%,卻隻分到了31%的土地,穆族希望波黑能實現統一,它預想到自己在人口上的優勢能幫助自己在中央集權政府中唱主角。新方案出台後,穆族一臉的不樂意,它要求再多分至少5%的領土,要求加強波黑的中央政府權力,要求按各民族所占人口比例確定各族在權力機構的代表人數。克、塞兩族無法滿足穆族的要求,新的和平方案再次失敗。
四美國來了,扶穆遏塞歐洲並不想美國過多地插手南斯拉夫問題,在波黑內戰爆發之初,歐洲國家都認為南斯拉夫問題始終是歐洲的事情,歐共體想讓美國知道,沒有美國,歐共體照樣可以完好地熄滅巴爾幹的炮火。但接連幾次的和談失敗卻從一個側麵證實了歐洲國家在處理南斯拉夫問題上的無能。後來,歐共體自己也意識到,要想解決南斯拉夫危機,隻有請北約出馬,而北約一出馬,美國也勢必會介入南斯拉夫戰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