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節:巴爾幹--被稱作"火藥桶"的地區(6)(1 / 1)

本來,美國對南斯拉夫事務持觀望態度,南斯拉夫離美國比較遠,和美國利益沒有什麼牽扯,且美國也知道南斯拉夫問題是個燙手山芋。不過,自克林頓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開始對巴爾幹問題熱心起來,這塊地區剛好是亞、歐、非3塊大陸的銜接點,誰掌握了這裏,誰就可扼製東南歐、控製南歐和地中海的通道。從1993年開始,美國越來越多地介入巴爾幹。

美國的態度從一開始就非常明顯:扶穆遏塞。美國對伊斯蘭原教旨運動非常擔心,波黑穆族又相對溫和,那時的美國以為,扶植穆族就是變相地反對極端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對美國的本土安全大有好處。況且,借著力挺穆族的機會,美國還可以打擊一下巴爾幹的社會主義力量,進一步清除蘇聯對該地區的影響。支持塞族的是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共和國,該國的執政黨塞爾維亞社會黨,就是塞共盟改組而來的。

1993年2月24日,美國開始對波黑穆族空投物資,之後,美國又在波黑建立了禁飛區。1993年4月,12架北約飛機從意大利出發飛往波黑,北約負責人表示,這是北約自1949年以來第一次在北約防區外的地方采取軍事行動。

1994年2月5日,薩拉熱窩市的一個菜市場突發爆炸,炸死炸傷300多人。北約認定了塞族是此次慘劇的幕後黑手,並以此為借口,強迫塞族在規定期限內將其布置在薩拉熱窩的重武器撤到離該市20公裏以外的地方。北約並不是說說而已,塞族人很快得知,北約已經命令150架作戰飛機在意大利和亞得裏亞海的航空母艦上待命。

薩拉熱窩可是穆、塞、克3族爭奪得最激烈的地方之一,是波黑的首都。塞族對北約的這一威脅非常憤慨。與此同時,一直關注著南斯拉夫局勢的俄羅斯也坐不住了,一麵譴責北約的蠻橫,一麵派人和塞族領導人卡拉季奇會談,而以強硬著稱的卡拉季奇聽從了俄羅斯的勸告,同意將重武器撤出薩拉熱窩。

1994年3月18日,在美國的主持下,穆、克兩族代表和波黑、克羅地亞兩國的總統在白宮簽署了結盟協議。在整個波黑衝突中,穆、塞二族勢如水火,力量稍弱的克族則遊蕩在二者之間謀取利益。美國很清楚,對穆、塞兩族來說,誰爭取到克族,誰的優勢就更大一些,因此大費周折地促進穆、克結盟。但穆克結盟後真的有利於波黑和平麼?事實上,雙方結盟後沒幾天,就聯起手來向波黑東部和北部的塞族發動進攻。塞族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戰火蔓延開來,一直燒到了聯合國認定的安全區戈拉日代。

安全區就是非軍事區,一聽到仗打到戈拉日代,北約立刻采取了行動,以敦促塞族參加和平談判為由,派出了兩架戰鬥機對塞族進行空襲,至於戰爭的另一方穆克聯軍,北約倒是沒有采取什麼對策。

打架的最忌諱勸架的"偏心眼",這多半會加深雙方的矛盾。塞族、南聯盟、俄羅斯聯合譴責聯合國和北約,稱聯合國已然由一個矛盾調解人變成了偏袒一方的第三方力量,是一個支持穆斯林的參戰人。卡拉季奇將美國和北約當作塞族潛在的敵人,南聯盟計劃從1994年4月20日開始,要求駐紮在南聯盟的維和人員及車輛出示簽證和批準文件。俄羅斯公開表示,北約和美國的做法很可能促使戰爭升級。隨著俄美矛盾的明朗化,波黑問題更複雜了。

1994年4月,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組成了波黑問題5國聯絡小組,並在1994年7月推出了"5國聯絡小組方案"。該方案承認塞族共和國和穆克聯邦是波黑的兩個實體,劃給穆克聯邦51%的領土,塞族49%的領地,並否認了塞族共和國有和南聯盟的塞爾維亞共和國合並的權利。塞族當時已經奪取了波黑70%的領土,萬不想將那麼多領地分給自己的冤家對頭,而一想到該方案實施後,自己和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合並變得遙遙無期,塞族斷然拒絕了這份方案。

塞族的拒絕讓美國大丟麵子,西方世界開始對塞族的支持者南聯盟施壓。南聯盟很快屈服,宣布對塞族進行人道主義物資禁運,封鎖南聯盟和波黑的邊境,承諾不再和波黑塞族進行任何政治、經濟上的往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