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輯 人的生命與尊嚴無價(3 / 3)

幾個月後,在一個社交場合上,一位穿著整齊的推銷商迎上這位紐約商人,並自我介紹:“你可能已經忘記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遠忘不了你,你就是那個重新給了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推銷鉛筆的乞丐,直到你跑來告訴我,我也是一個商人為止。”紐約商人沒想到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竟使一個處境窘迫的人重新樹立了自信心,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光榮投降

對於東方文化來說,光榮和投降是不可能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詞的,但在美國的軍事文化中這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行為準則。麥克阿瑟將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在菲律賓抵抗失敗之後授權部下投降,美國人從來沒有覺得這是恥辱,相反認為他為了保全美國軍人的生命做出了正確的決策,而那些投降的軍人已經為美國做出了他們最大的貢獻。

在美國,作為軍人被俘虜從來不是屈辱,當他們歸來時迎接他們的總是鮮花和掌聲,甚至是讚譽。被俘虜的軍人後來成為廣受尊敬的參議員、眾議員,這樣的例子不斷出現。

1966年,31歲的彼得森是美國空軍駕駛員,在被派往越南執行了60幾次任務後,他駕駛的F-4被擊落,彼得森成了俘虜,被關押在大名鼎鼎的美軍俘虜監獄——別號叫“河內希爾頓”的監獄。在3年半的監禁中,彼德森被單獨囚禁3年,與外界完全隔絕,他的親屬對他的生死一無所知。可是,他還算幸運,成為第一批被釋放回國的美軍戰俘之一。

美國任何一場戰爭的俘虜回國,都是被同胞當作英雄對待的,彼得森也一樣。當他步出監獄上飛機時,還穿著囚犯的服裝,而到達美國下飛機的時候,就又是一身戎裝了。後來,他參與政治,競選眾議員成功,2004年成為美國越南建交後第一任駐越南大使。

美國共和黨著名參議員約翰?麥凱恩是另一個例子。麥凱恩生於美國控製的巴拿馬運河區域,父親和祖父皆曾擔任美國海軍的上將,麥凱恩在維吉尼亞州的亞曆山德裏亞聖公會中學和安那波利斯的美國海軍學院接受教育。他接著擔任海軍的飛行員,在越南執行戰鬥任務,被俘並拘禁了長達五年半的時間,這使他成為全國知名人物。在囚禁期間,越南方麵獲知麥凱恩父親是海軍上將、美軍太平洋指揮總部的總指揮官——所有美軍在越南的部隊的指揮官時,北越人給了麥凱恩被釋放回國的機會,但他斷然拒絕了交換條件,因為按照美軍的規則,當交換俘虜時那些囚禁時間最長的俘虜優先換回,他把這樣的機會讓給了別的戰俘。獲釋回國後,麥凱恩在1982年當選亞利桑那州第一選區的眾議員,並在1986年當選參議員。他目前已經連任至第四屆參議員任期了。麥凱恩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曾經角逐共和黨的提名失敗。2007年2月28日,麥凱恩宣布參加2008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成為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

在美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美國飛行員被敵方擊落獲俘,他被迫在敵方的電視上供認自己的“罪行”,指責自己的政府,美國政府仍然竭盡各種手段促使他被釋放,而他被釋放回到祖國後,仍然受到英雄凱旋式的歡迎。

讓乞討者搬木柴

在大蕭條的一個冬季裏,有一個又餓又冷的流浪漢,在馬路旁的有錢人家門口敲門,請求主人給他一個工作的機會,以便換取一頓簡單的菜飯。和藹的男主人看了看流浪漢那饑餓而疲倦的臉,又看了看院子東邊的一堆木柴,高興地說:“正好那邊有堆木柴擋路,請幫我把它移到西邊的牆腳去吧。”流浪漢於是非常高興地幫主人把木柴搬運到西邊。當他搬完的時候,女主人早已給他準備了一頓豐盛的飯菜。流浪漢飽餐一頓之後,就心滿意足地上路了。

主人的孫子看著那堆木柴,總是不斷被前來工作換取一頓飯菜的人從東邊搬到西邊,又從西邊搬到東邊的搬來搬去,一直弄不明白祖父的用意。直到自己長大後,有一次在探險途中錢花光了,糧食也吃完了,不得不像當年的流浪漢一樣,向沿路的人家尋求工作,以獲取一日三餐時,才徹底明白了祖父的用意。當年,祖父用一顆愛心幫助別人的同時,又用他的善良維護著落魄的人的尊嚴,點燃了前來工作求食的人心中的溫暖和希望。

雪天不停課的原因

紐約的冬天非常寒冷,常有大風雪,有時候積雪盈尺,甚至連門都推不開了。遇到這樣的情況,連公司、商店也經常會停業,大部分學校往往宣布停課。可是惟有公立小學,即使那雪已經積得難以舉步,卻仍然要堅持上課。學校的校車艱難地在路邊接送學生,老師冒雪開車去學校。據統計,10年來紐約的公立小學隻因為超級暴風雪停過7次課。

於是,每逢大雪而小學不停課時,都有家長打電話去罵。學校的解釋是:紐約雖然有許多百萬富翁,但也有不少貧團的家庭。後者白天開不起暖氣,供不起午餐,孩子的營養全靠學校的免費午飯,學校停課一天,窮孩子就受一天凍,挨一天餓,所以老師們寧願自己苦一點,也不願意停課。有家長問:何不讓富裕的孩子在家裏,讓貧窮的孩子去學校享受暖氣和營養午餐呢?學校的答複是:我們不願讓那些窮苦的孩子感到他們是在接受救濟,因為施舍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

直指人心的乞討詞

巴黎的聖馬丁大教堂附近,每日遊客如織,一個盲人在此乞討,麵前擺著一張紙條,上麵寫著:“我一出生就瞎了眼睛。”紙條上邊擺著個破帽子,但並沒有多少人給他錢。

一天,一位美國遊客到此遊玩,見此情景就和他的法國朋友打賭,說他有辦法讓那乞丐的帽子中盛滿錢。法國朋友自然樂於打賭,然後這位從事銷售工作的美國遊客就走上前去,把乞丐的紙條翻過來,在上邊重新寫了幾句話。自從新句子擺出來後,不一會兒帽子中就裝滿了錢。

紙條上是這樣寫的:“春天來了,各位到此欣賞美景,一定很快樂。而我卻什麼也看不見,因為我一出生就失去了光明。”

腰 板

一個訪美的亞洲官員講:“我在國內時別人見我就點頭哈腰,可是在美國連有些撿破爛的人腰板都挺得直直的。”

先聽歌,再放錢

芝加哥地鐵站與幾乎所有大都會的地鐵站一樣,也有不少流浪藝人在賣藝謀生。在那裏,經常可以看到衣著考究的父母與他們的兒女一起靜靜佇立、聆聽,一曲終了,父母方叫孩子上前放入硬幣,然後對演奏者說“謝謝”。芝加哥一些學校的家長委員會針對一些孩童“麵帶漠然的施與”提出異議,要求家長教育孩子們尊重賣藝藝人,“要知道他們雖然落魄,卻也是有才情有獨特價值觀的人。我們必須聽完一曲再給錢,這樣,給出去的錢就變成了一種欣賞,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憐憫。”

致命的旅程

1966年6月6日,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第一位黑人大學畢業生詹姆斯?梅雷迪斯為了喚醒黑人民眾行使自己的投票權利,打消黑人在生活和旅行中的恐怖心理,從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出發,不帶武器,進行一次返回家鄉密西西比的傑克遜市的長途跋涉。

這次遠走,要經過密西西比州中最為偏僻、種族歧視最嚴重的一些地區,行程共計220英裏。

一個悶熱的下午,當他走在51號公路上時,突然一聲槍響,路邊叢林中有人叫喊:“我隻要詹姆斯?梅雷迪斯!”隨之梅雷迪斯身上連中60枚短槍子彈,跌倒在地。在他被送進醫院後,包括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在內的18000人最後完成了這次進軍。

每個人並不是孤島

二戰中,美國是當時猶太人能夠前往逃生的少數幾個地方之一。

波士頓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由六個玻璃空心塔組成,塔壁上刻有集中營囚徒代號和幸存者的語錄。1993年4月18日(大屠殺紀念日)在紀念碑下埋入永久封箱,內中保存由新英格蘭地區民眾提供的大屠殺中的死者名單。

旁邊有一段刻在石碑上的銘文,作者是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1892-1984),德國人,新教牧師。做牧師前,尼莫拉曾在一戰中指揮過潛艇,也曾支持過希特勒(掌權之前)。納粹媒體還因為他在一戰時的表現而樹其為先進典型。不久,尼莫拉與納粹決裂,1937年被捕入獄,囚禁在集中營裏,戰爭即將結束時險被處死。

戰後,備受折磨的尼莫拉走出牢房,講出了以下這段話:

他們先是來抓共產黨,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他們接著來抓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他們又來抓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他們再來抓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他們最後來抓我,這時已經沒有人替我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