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即傳奇
2010年,美國政府公布的年度國防預算為6810億美元,而秘密情報工作經費在其中所占的比例竟然高達將近10%,為500多億美元。據說該預算公開後,這筆巨資的合法使用者——中央情報局即便不想對公眾詳細說明其工作的必要性和艱巨性,美國的秘密情報工作也無法繼續在白宮深處悄然運行了。這筆對許多國家不啻於天文數字的經費究竟花在什麼地方,美國政府在情報方麵如此揮霍到底值不值得便成了各界輿論所關心的問題,而對於情報機構運作的疑問也接踵而來。為此,美國從2000年起公布了部分在建國時期和冷戰時期的秘密情報檔案。隨著這些檔案的公開,美國秘密情報工作的神秘麵紗由此逐步掀開……
早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有“美國國父”之稱的喬治·華盛頓便開始利用秘密情報偵察或欺騙敵人。為了更好地獲得秘密情報,1790年他更促使國會同意為秘密情報工作撥付4萬美元的經費,以此開始秘密情報組織的曆史,而秘密情報這個概念也從那時起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從此後,秘密情報組織和美國一起成長壯大,最終演變成這個世界上最具神秘色彩、涉獵範圍最廣的政府官僚機構。之所以人們會產生美國秘密情報工作肇始於1945年的誤解,很大原因在於美國建國前期,其秘密情報活動一直是有針對性的,涉及的領域並不大,國際影響也相對有限。
在喬治·華盛頓時代,秘密情報工作主要是針對美國軍事層麵的敵人進行欺騙。直到50年後的19世紀中葉,情報工作才開始呈現“擴張主義”色彩,同時也朝著商業化、民間化方向發展。從此開始,情報人員的工作不再僅僅針對敵對國家,而是為了各種政治、經濟利益而搜集情報。他們不但揭示真相,同時也致力於對美國民眾的欺騙與隱瞞。正是由於他們的大力蠱惑,美國的眾多民眾才開始相信許多被誇大的威脅。其中,不少美國的有識之士對此深惡痛絕,形象地把這些為了各種利益而“妖言惑眾”的情報人員稱為“推銷員式的騙子”。
其實早在1941年,英國海軍情報主管約翰·戈弗雷上將也曾指出:“所有美國情報機構都存有危言聳聽的傾向。”為此,他還舉了一個實證:當時美國國防部受命對德國空軍力量儲備作評估,令這位海軍上將驚訝的是,美國國防部依據秘密情報做出的評估結果竟然比英國“軍情六處”的評估結果足足高出了250%。
就這樣,秘密情報“誇大事實”的傳統一直被延續下來,而根據它所披露出的事實也總是充滿了無限的想象和傳奇性。到“冷戰”時期,秘密情報被“注水”的情況發展到極致,尤其是那些關於“共產主義威脅”的情報,或許是因為其內容和細節太過傳奇,連時任中央情報局局長的威廉·科爾比都帶著調侃的口吻說,“冷戰時期的秘密情報工作成為了一種帶有諸多新聞媒體特征的現代事業”。
正是基於這個影響,中情局在很多方麵有時會過於大言不慚。例如在歐洲“社會主義陣營”轟然倒塌後,中情局立即把這項“業績”記在自己賬本上。科爾比的接班人羅伯特·蓋茨甚至吹噓,幫助美國取得“最偉大的勝利”的就是美國的秘密情報人員。毋庸置疑,在一定程度上“冷戰”的結束的確跟中情局情報人員的有效工作密不可分。但這並不等於它提供的情報都是真實或有必要作參考的;另外,美國政府也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冷戰結束後,曾一度想對中情局進行改革,使其縮小涉足的領域,從而淡化那些離奇的秘密情報給政府帶來的負麵影響。但在冷戰中嚐盡甜頭的“推銷員式的騙子”卻並不想就此偃旗息鼓,伴隨著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他們又開始“重操舊業”。一邊用危言聳聽的“威脅論”蠱惑民眾,一邊老練地促使中情局把自己的業務範圍擴展到更多國家的更多領域。但深層原因還是那筆500億美元的情報經費,需要“合情合理”地落進某些人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