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某些人”究竟又是些什麼人呢?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大片《007》,現在我們就按照影片的布局幻想這樣一個場景:有一位美麗的姑娘,正漫步在深秋的海德公園,突然,從迷霧中走出一個穿淺灰色風衣的男子,在他的臉上深色大蛤蟆鏡正好遮住那湛藍而憂鬱的眼睛,他那匆忙但有序的腳步帶起幾片略殘的枯葉;當你注視他的時候,這男子刻意拉了拉衣領,手腕上的黑皮帶銀殼精工表因此隱約閃現。這時,你可以請他去喝一杯,並像內行一樣抱怨切爾西不該放走穆裏尼奧。但此時千萬別激動,因為和千千萬萬皮爾斯·布魯斯南的影迷一樣,這個德意誌工業銀行倫敦分理處的櫃員隻忠實於銀幕上的007而不是現實中的中情局。這個美麗的姑娘當然可以漠視文化差異和這個異國男子結婚,但三個月後離婚時,她會失望地發現,這個家夥不但對家庭毫不負責,甚至對他的國家從來就沒有任何突出貢獻。
這個例子要說明的是,秘密情報人員絕不會以如此“文藝”的形象穿梭或潛伏於世界各地。當然,你也大可不必去懷疑住在隔壁神出鬼沒的××人是中情局駐中國別動隊主任。作為情報人員,最基本的素質不是反常,而是常態。他們往往是低調的,絕對不會時不時地露出鄙夷之色以此強調自己是某某名牌大學出身。他們永遠是傾聽者,也隻是偶爾在談話過程中會用你難以察覺的方式來引導你的話題。而一旦察覺到你受過專業的訓練,他們立刻就用優雅的談吐及豐富的談資把自己保護起來。
當然,這樣的人我們都極難遇到。這絕對應該是我們的幸運,否則,你想象不到,一個能從美國國會那些老奸巨猾的政客手裏騙出500億美元的騙子會怎樣把玩你的命運。據一份秘密資料顯示,美國的情報特工無一不是憨厚的“美國大男孩”形象。那些臉上帶著“美國式推銷員傻笑”的家夥受到中情局的長期青睞,他們屢屢受到征召。在接受培訓後,他們便出沒於世界各地,執行著各種秘密的使命。
想要印證這個說法其實並不困難,因為事實上大批爬上了中情局高位的人,都具有這樣的特征。如果你觀察曆任中情局局長就會發現,他們身上的“推銷員氣質”真的是驚人的相似。更形象一些說,中情局就是一個把外形質樸的特工人員“推銷”到世界各地,然後用同樣的形象把搞到的秘密情報再推銷到美國國會的專業推銷組織。姑且不說他們的“產品”(情報)是否物有所值,但他們最終都把“客戶”消化掉了,而中情局的金字招牌至今依然閃亮。
由此,我們懷疑目前曝光的所有美國間諜的真實性。自然而然,與這些間諜一起曝光的事件其真實性也一並要受到懷疑。在沒有徹底了解美國秘密情報工作所倚仗的“騙子文化”真諦前,目前我們所談論的真相全部隻是猜測而已。所以說“真相即傳奇”,因為最大同時也是真正的謎底從來沒有徹底揭曉過。
二百年了,“騙子文化”衍生出的秘密情報概念乃至中情局這樣一個官僚機構,始終主導著美國的曆史進程,同時也深深影響著世界。那麼多公眾熟知的失敗,那麼多曝光的醜聞,為什麼都對它的繼續發展而且還呈現出不斷壯大的趨勢沒有任何影響?如果這都不能稱作傳奇,請告訴我,什麼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