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修行從忘我到無我(1 / 1)

一個“靜”字,包融了禪道的精華妙義,詮釋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禪心禪智,追求的是靜;禪理禪事,證悟的也是靜。靜自心始,忘我為靜。靜由意生,無欲則靜。心煩氣躁之人,參悟不了佛法禪道。唯有擁有恬淡平和之心境,方能入禪入佛。禪道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以平和之心麵對生活,以怡情怡性為人處世,一切都可看開看透,無人而不自得自在。

禪事禪智

有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因為經常看到許多病人無論自己怎樣全力救治,仍會不治死去,所以非常懼怕死亡。後來聽說參禪有助於克服這種心理,這位醫生便找到南隱禪師,請求開示。

南隱禪師對醫生說:“禪不難學,你既然身為一個醫師,就應該好好對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禪!”

醫生聽了之後似懂非懂,後來再去,南隱禪師每次都會對他說:“一位醫生不該把時間消磨在寺院裏,快回家照顧你的病人去!”

醫生非常不解,心想:“這種開示,怎能克服怕死的心理呢?”因此,當他第四次參訪時,就抱怨道:“有位雲水僧告訴過我,人一旦學了禪就不怕死。每次我到這裏,你總是要我照顧我的患者。這一點我很明白;但假如這就是所謂的禪,我以後就不必再來向你請教了。”

南隱禪師微笑著說道:“我對你太嚴格了,你先從‘無’字上麵試著去體會吧!”

醫生苦參這“無”字禪理前後三年多,終於自覺心地澄明,對他來說,“無”已經成了真理。

從此,這位醫生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為善待,並就此脫離了生死顧慮。

當醫生再次叩見南隱禪師稟報自己的修行時,禪師隻對他微笑著說了一句話:“從忘我到無我,那就是禪心的顯現了。”

禪之心語:

禪者修行,須舍棄浮躁之心,達到內淨、喜樂,無覺無觀,心神合一,聖默然定。此時內心充溢著慈悲喜,一切眾生,一切煩惱,在自己心中都是祥和的。一個人平心靜氣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自然就會達到無憂忘我的境界。領悟了上述禪理,做任何事都能透視其中的道理而不會自尋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