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生活中,處處顯露著大道;最平凡的人生,蘊含著純真的意趣。
禪其實最貼近大眾、最人性化。我們心中那種返於自然、獲得平凡恬淡的平常心,這就是禪心。
禪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人生哲理:平和的人生,才能使人活得自在。勞動也好,休憩也好,都能入佛入禪。若總是被物欲所牽,被名利所誘,那麼,勞動不是勞動,休憩不是休憩,就會墮於人世苦境。
很多美食家,在嚐盡山珍海味之後,反倒思念起青菜、白豆腐的清淡滋味來。原因是他們於咀嚼清淡中悟出,原來“淡”才是人間永恒的真味。
淡與濃是相對的。這就像人們喜愛並熟悉的雨花石,那些原本極普通的山石,由於經年被衝刷磨礪,外形漸至圓潤,色彩漸至淡然。將它們浸放在水裏,一顆顆便像白玉般晶瑩剔透,還隱隱呈現出淡淡的七彩色;而一拿出水麵,就頓時失去了剔透的光澤。將這些普通的石頭放入盛滿水的杯中,宛如澄澈的夜明珠一般,煞是好看。若不小心滴入了幾滴顏色,瞬間,再也看不到那可愛的石頭了。由此使人頓悟,淡才能見真,濃往往失真。
雨花石就像是人的真我本性,水清才會現石,心淨才會見性。水要清澈才是好水,心要淡泊才是好心。似諸葛孔明那樣,“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的高風亮節,才能活出人生的真味,才會贏得千秋萬世的景仰。淡泊、寧靜,永遠是聖者的情操,永遠是生活的真諦。
禪的智慧告訴我們:“得意須淡然”。這就是要有平常心,惟恐得意而忘形,變得驕恣跋扈、不可一世。我們如果能經常用“智慧的水”來稀釋“得意的情”,就更能夠贏得生活的樂趣與別人的尊敬。金利來領帶大王曾憲梓先生非常富有,但他若無要事,每天堅持去公司上班,用餐時刻,則吃著和普通員工一樣的飯菜。雖然有詩人說:“人生得意須盡歡”,但他卻是人生得意知惜福,生活雖清淡一點,但他卻樂在其中,這實在是“得意,淡然處之”的情懷。得意須淡然,而失意則須泰然。這也是要求有平常心。泰然就是坦然處之的意思,心裏了無牽掛。人生就像是波浪,起起伏伏在所難免,台灣諺語說:“有時星光,有時月明。”你可以注意觀察,農曆初一前後,隻要是夜空無雲,必定星光燦爛;而十五前後,則換月亮當令。星星與月亮往往是各擅其場的。人生有起有落、有明有晦,也是非常自然的現象。人,一時跌倒並不足畏,失意中的檢省往往就是爾後東山再起的動力,所以哲人說“失敗為成功之母”,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然而有些人在遭逢失敗時,就“破罐子破摔”,選擇以酒精、毒品來麻醉自己,以種種危險的方式來毀滅自己,這是駝鳥的心態,當酒醒藥退之後,問題還是依然存在著,還是要麵對明天的生活。所以,一個人失意時,心理建設變得格外的重要。樂聖貝多芬,小時候就遭學校放棄,他的母親噙著淚水帶著他回家親自教他。童年的日子很苦,他終身未娶,晚年又耳聾,一生是艱困與寂寞的結合。然而他卻在孤寂的日子裏,譜出了令人感動的偉大樂章來。世界帶給他痛苦,他卻創造快樂給這個苛待他的世界。貝多芬從小就飽嚐了失意之苦,然而他並不氣餒,反而積極向上,成為舉世欽敬的大音樂家。
比起貝多芬坎坷的身世,我們哪一個不是幸福中人?我們有失誌、悲觀的權利嗎?
人生之禪:
人生貴在於恬淡中品味,於自然中享受。花開任它開,雲散任它散。須知,得意時能夠淡然處之,是真君子的胸懷;而失意時能夠泰然處之,則是大丈夫的風度。所以,人生無論苦與樂,無論成與敗,都應保持一顆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