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無心:進德修道的自在之心(1 / 1)

在禪看來,因為有了心,就有了不安與煩惱,看到的就會是生滅不停的世界。無心,則虛空常寂,那便是不生不滅的涅般木境界。唯有無心,才知道“佛今在何處”。

在禪宗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元安禮拜夾山禪師,後來繼承了夾山的衣缽,在洛浦揚禪。有學生問元安:“有人說,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不知諸佛有什麼過錯,無心道人又有什麼功德?”元安說:“一片白雲橫穀口,幾多歸鳥盡迷巢。”因為有了佛,人們忙忙碌碌,周旋奔波、四處求佛,反倒忘了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家門。

六祖說:“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塵勞是魚鱉。”而迷悟的根源是心,如果無心,還有什麼惡龍魚鱉來糾纏你呢!

“無心”境界在禪理中至關重要,若將其內化到現實世界中,則要求我們在修養自己的品德時,必須具備一顆平靜無欲的心。否則,一旦對名利產生貪慕心理,就會為無止境的欲望困擾。當一個人擔當經世濟民的大任時,更要有淡泊的心誌,如若不然,便將陷身於危難。

佛光禪師說得好:修行悟道,當懷木石之心,無感情,無知覺,不為外物所動。

“進德修道”就是修行以悟道。木石毫無感情、知覺,修行時心誌如果像木石般,不為外物所動搖,就能參悟正道。假使對世俗的名利所左右,就會墮入貪得無厭的“欲境”,也就是佛家所謂“三界”之一的“欲界”,上自六欲天,下至地獄,是凡夫生死往來的世界。“濟世經邦”與“經國濟民”同義,“雲水的趣味”則是指如雲遊四海的僧侶般出塵的心誌。尤其是擔任領導工作的主政者,若能擁有高潔的操守,就可恩澤萬民。

一個人,如果不能達到佛家所謂“無心”的境地,就無法達到大公無私的境界。“仁政”、“王道”是古聖先賢所標榜的理想,目的是要使萬物各得其所。儒家一意推行這種善政,但從佛、道的立場來說,“無心”才是首要的條件。

風吹過稀疏的竹林,會發出沙沙的聲響,等風過去以後,竹林又恢複了寧靜;雁鳥掠過平靜的湖麵時,湖水會映出它的身影,然而,一等它遠去,影子就消失了。

君子的心,也要像竹林、湖水一般,當事情發生時,固然要想辦法處理,一旦事情過去,心就要恢複沉靜,不留半點痕跡。普通人在事情來臨前多半已受到影響,時而興奮,時而不安,因而喪失了內心的寧靜,甚至事過境遷,心還無法平靜下來。根據《莊子·知北遊》的記載,顏淵問孔子道:“您常教誨我們:‘一個人千萬不能為事物所拘泥,要保有一顆寧靜的心。’究竟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孔子回答他說:“古代的人比較純樸,多半能依道而行,所以他們不但能適應外物的變化,還能使心誌毫不動搖。可是,現代人的心靈卻很容易為外物所左右,以致喪失了應有的冷靜,無法順應外物的變化。因此,我們最好能保持無心的狀態。”

人生之禪:

陣風、飛雁過去以後,竹林、湖水都會恢複寧靜,這種情況亦可適用於有德之人的心境。君子若以無心處世,當事情來臨時,固然可以適當地應付;一旦事情過去,心又會恢複本來的麵目,仿佛根本沒發生過任何事。唯有將生死置之度外,看破名利的人,才能完成大業。這種人的心誌與德行,才能像行雲流水般超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