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從哪裏來?智慧來自心靈。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心靈都可以產生智慧,萌發智慧的心靈隻能是定心,由定才能生慧。那麼,什麼是定心呢?定心就是一種空與靜的心態。這一心態會讓人變得寧靜澄明、氣定神閑,不心浮氣躁、不嫉妒猜疑、不自卑虛榮、不剛愎自用。一個人一旦擁有了這樣的心態,他也就變成了一個智慧的人。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一個記者問一位聰明絕頂的人:“先生,請問你為何如此聰明?”聰明人回答說:“因為,我有一個好心態!”那麼,什麼樣的心態才是好心態呢?好心態究竟是怎樣產生智慧的呢?為了說清這個問題,請先來欣賞王維的一首詩: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桂花是一種極小的花,人們幾乎看不到它的墜落。詩人在這首詩裏為我們展示出了一個寧靜的世界:靜靜的夜色、空靈的春山、皎潔的月亮、驚鳴的小鳥,這一切構成了一幅春山靜夜圖。在這幅圖裏,我們能看到詩人的觀察和感受非常細膩深入,尤其是“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兩句,詩人從鳥的鳴叫之中更感覺到了春山之夜的寧靜,因為“鳥鳴山更幽”。我們可以說,王維在這首詩裏觀察到的都是一些非常細小的變化——桂花的墜落、春山的空靈、月光驚醒的鳥兒。這些變化是人們常常注意不到的,那麼,王維為什麼能觀察到呢?這就是因為心態的緣故。詩的開篇有兩個字——人閑。什麼是“人閑”呢?一般字麵的理解就是閑著無事可幹。這裏的意思更高一層,它指的是人的一種心態。這種心態就是內心寧靜,沒有煩惱,沒有欣喜,沒有痛苦,沒有悲傷。正是在這種心態之下,王維才看見了別人看不見的細微變化。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們心急火燎地在家裏找某件東西時,怎麼也找不到,越找不到越急,越急越不容易找到。然而,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一想,立刻便會發現那件東西的所藏之處,於是輕而易舉地就能找到。蘇東坡有一句話: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景。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隻有內心寧靜之後,才能發現客觀世界的運動變化;一個人隻有內心空淨之後,才能夠接納外界的景色。蘇東坡這十個字,可謂入木三分,準確地為我們說明了產生智慧的心態。
好的心態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一是靜,一是空。靜就是由冷靜而寧靜,達到一種平心靜氣、心平氣和的狀態;空就是由無私而無欲,達到內心的空明澄淨。奇特返於自然,獲得平凡恬淡的平常心,這就是禪心。
中國的古人就深諳此道。
明代學者洪應明說: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靜靜地坐下,省視內心,就會排除妄念,顯現真我。他說,他常在這種靜思中,既感知了真我,排除了妄念,又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明代思想家呂坤說:在靜思時,可以看清楚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代文人李日華則設計了一個美好的沉思環境:打掃幹淨一間屋子,在裏邊擺好臥榻幾案,點上香,沏好茶,非常清靜,沒有其它雜物幹擾。這時獨坐凝想,自然就會感覺到頭腦清醒,心胸爽朗,世界上的一切煩惱、俗念、醜惡都會漸漸消去。
古今中外,許多著名人物都有靜坐沉思的良好習慣。如釋迦牟尼就是花很多時間來獨處深思的。他摒除塵世的幹擾,獨居冥思,因而開發出了大智慧。美國總統羅斯福因患小兒麻痹症,長時間隻能獨居養病,而這正好給了他安靜思考的機會,使他能更好地考慮他的治國方略。南非卓越的領導人、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曼德拉,曾有數十年的囹圄生涯,監獄成為他獨居思考的最好地方。
人生之禪:
在喧囂的生活中,當你感到疲憊,當你感到煩惱,當你被某個問題難住的時候,你不妨靜靜地獨處一會兒,讓身心放鬆,默默地冥想,或者什麼也不想,你會發現,這是一種很有益處的修身養性的方法,也是一種開啟智慧和靈感的有效方法。
隻要活得自在,勞動也好,休憩也好,都能入佛入禪。要是牽腸掛肚,勞動不是勞動,休憩不是休憩,就會墮於人世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