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莫讓貪心奪去了自己的心智(1 / 1)

能夠控製住自己欲望的守定之人,對利益的追求是靠勤奮獲得的。而私欲膨脹的人卻總想不勞而獲,為此常常會栽入不能自拔的陷阱中。

從現實生活來說,無人不在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進取,無人不希望獲得更多更好的東西,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必須正確地理解與把握。而生活中往往有些人會把名利貪婪與進取混為一談,須知,貪婪名利之心與進取名利之心雖有本質區別,但都表現為滿足於名利現狀,都追求更多更好的名利。所以常有人把貪婪名利之心當成了進取名利之心,或拿進取心作貪婪名利的幌子,結果栽進貪婪名利的陷阱不能自拔。有一天,一隻狐狸走到一個葡萄園外,看見裏麵水靈靈的葡萄,不禁垂涎欲滴。可是外麵有柵欄擋著,它無法進入。於是狐狸一狠心絕食三日,三日之後,終於鑽進葡萄園內飽餐一頓。當它心滿意足地離開葡萄園時,發覺自己吃得太飽,怎麼也鑽不出柵欄。無奈,隻好再餓肚三天,才鑽了出來。狐狸的故事頗像人生過程,人生就是一個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走的過程,積極進取值得稱道,過分貪婪隻會加快“赤條條地離去”的過程。早在1925年,美國科學家麥開就做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老鼠實驗。將一群剛斷奶的幼鼠一分為二區別對待:第一組享受“優惠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讓其飽食終日;第二組享受“歧視待遇”,隻提供相當於第一組60%的食物以餓其體膚。結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組老鼠難逾千日,未到中年就“英年早逝”;第二組餓老鼠壽命翻番,享盡高年方才“壽終正寢”,而且皮毛光滑、行動敏捷,更耐人尋味的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飽老鼠略高一籌。科學家通過不斷的努力,得出結論:動物終其一生能消耗的能量有一個固定的限額,限額一旦用完就意味著生命永久停止。吃得多,限額就完成得早;吃得少,魂歸地府也就慢些。

人生之禪:

其實真正進取的人是靠辛苦、勤奮來換取更多的勞動果實,不通過自己的付出而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貪婪。進取之心不會使人失去理智,而貪婪之心卻可使人變得愚蠢之極。因為,貪婪心旺盛的人總希望得到的更多,不知滿足,結果命運讓他失去一切,貪心隻會愚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