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4章 有進有退,必須善於妥協(1 / 1)

“妥協”就其詞義來說,是用讓步的方法避免衝突或爭執。暫時妥協是人生的一大策略,暫時放棄,是在這一過程中等待時機、創造條件,以求扭轉乾坤、東山再起。

有進攻必有退守,有衝突也應有妥協。大至軍國之重,小至家務瑣屑之爭,帶兵打仗,為官從政,做人處世,必要的妥協往往是不可少的。如果說三國分晉還偏於軍事韜略的話,韓信受胯下之辱的事則更為直接地給我們以處世為人的啟示。《史記·淮陰侯列傳》上記載,韓信年輕時,家裏很窮,自己不會謀生,時常四處漂流,向人討飯吃。一天,韓信在街上閑逛時,被一個殺豬佬的兒子瞧見了。這小子看韓信貧寒的樣子,就存心欺侮人。他來到韓信麵前,故意挑釁說:“你這麼大的個子,腰裏還挎著刀劍,有多大能耐!我看你是表麵強壯,實際虛弱,沒有兔子的膽子大!”這小子一吵吵,很多人便圍上來看熱鬧,於是他更來勁了。當眾侮辱韓信說:“如果你有本事,不怕死,就用你那寶劍把我殺了;若膽小怕死,就從我胯下鑽過去!”說著還真的叉開雙腿,露出一副街頭小流氓的無賴相。韓信看看這小子,搖搖頭、歎口氣,就俯下身子,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圍觀的人哄堂大笑,都以為韓信是個膽小鬼。

後來,韓信受到劉邦重用,拜為大將軍,帶領千軍萬馬向北進攻。在和趙王的決戰中,韓信隻有幾萬人,而趙王有二十萬大軍,但韓信毫無懼色,背水一戰,結果以少勝多,把敵人打得大敗,不久便滅了趙國。韓信屢建戰功,被劉邦先封為齊王,又封為楚王。路過家鄉時,韓信派人把那個殺豬佬的兒子找來。那小子嚇得魂不附體,以為必死無疑,可韓信不但沒有殺他,還給了他一個小官。韓信對手下的將官說:“我不但現在可以殺這個人,當年我也可以殺死他。但我想,殺了他我就要償命,怎麼建立大丈夫的豐功偉業呢?不能因小失大,所以就忍下這口氣。不然,怎麼會有今天呢!”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古往今來多少人的人生經驗的總結。韓信忍小辱而終成大器。對於一個血氣方剛的人來說,隱忍、妥協,有時並不意味著膽小、怯懦。韓信能忍胯下之辱,也是令人敬佩的。看來,暫時的妥協,必要的妥協,的確是一種重要的為政之道、軍事之道、人生之道。大道通了,至於鄰裏糾紛、兄弟失和、夫妻鬥嘴之類的日常矛盾,便不難用“妥協”來化解了。學會妥協、學會放棄,實則是人生一大課題。

人生之禪:

“妥協”並不意味著軟弱,而是後發製人的處世智慧。暫時的退讓與放棄,是一種厚積薄發。人生處世中,經常需要以謀求妥協,來實現人生的轉機。忍辱妥協,既要戰勝自我,消除受辱的複仇心理,又要戰勝別人,不顧世俗的猜疑、歧視,這又何嚐不是一種勇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