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喲,你這家夥的見解,確實深刻獨到。令我對作文方法有大徹大悟之感。我再提個問題,你的“反差成文”原理是對作文而講的。可是對語文老師而言,首要的任務是指導學生閱讀分析別人的文章。你的原理對閱讀分析就不太好用了吧?

我:你說不好用,我說必須用。我們語文教學多年來,與作文兩張皮,零敲碎打,缺乏根本性的方法,甚至把人家文章的原意曲解了。講其然,不講其所以然,不是教人漁,而是授人魚。所以魯迅就說,“但看別人的作品,常有極要緊極精彩處,而讀者不能感到。”這就是語文教學效果較差的根本原因。

友:難道你認為,閱讀分析也有一個通用的方法嗎?

我:當然。東漢鄭玄有一句話就說:“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萬篇明。”這個綱,就是反差。

友:新鮮,新鮮。你總有一些自認為精辟的絕論。你能給我們舉例說明嗎?

我:正有此意。我們可以簡單地舉個例子:

魯迅的《藥》,人們閱讀時,一般是這樣分析情節的。一買藥,二吃藥,三談藥,四結局,並肯定其結構嚴謹。其實這是十分表麵的,流水賬式的分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溜書皮兒”。就像我們把人分成“頭、頸、軀幹、四肢、腳”一樣是十分表象的東西,並沒有本質的認識。要我講《藥》,就把全文分解為兩個針鋒相對的相反的方麵:前三節是一個方麵,層層遞進式地通過一個個層麵吹捧“藥”的功效、價值、貴氣、難得;第四節是相反的另一個方麵,用小栓吃“藥”而死的事實揭示“人血饅頭”其實不是藥,而是毒。前三節造勢,後一節亮底;先捧後摔,捧得高,摔得重;深刻揭示愚昧者的可悲,發人深剩文章另一種反差的線索是對夏瑜的前罵後肯定。這樣分析,就會對文章中描述華老栓得“藥”後的欣喜,小栓吃藥時的香饞,康大叔等人成十次地反複說“吃了包好”,“及上墳”時的悲涼淒冷,有深刻必然的理解。從而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領悟魯迅構思作品的匠心所在。這樣的閱讀分析,才會對學生學習自己寫文章,真正起到啟迪作用。閱讀與作文就聯係起來了。

這樣一比較,《藥》一文怎樣讀膚淺表象,怎樣讀深刻簡明,怎樣讀會引導讀者學會作文,就一目了然了。

友:還真是這樣。毛主席曾說,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看來你用反差的眼光分析文章,還真有獨特的見解。那你應該就一些常讀的經典,用反差的方法做一些分析,再出一本書,不是很有用嗎?

我:我也有這個意思,盡量努力吧!

這場對話之後,我將自己平時一些資料進行了整理,又增加了一些對詩文的分析,就成了這個新的集子,奉獻給廣大師生,希望能對大家有一點啟迪和導讀作用。不妥之處,也期望引起討論,得到大家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