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裏到處紛傳光緒皇帝逃出北京來到武昌,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保駕,準備東山再起。不久此事傳到上海,一些報紙還發新聞、評論,謂之光緒帝在革命黨掩護下,逃出中南海,往武昌找張之洞圖謀再舉等言論。江夏縣(今武昌)知縣陳樹屏聞之不敢怠慢,忙去金水閘“請安”,詢問“聖上”幸臨何為。“皇上”答日:“見張之洞方可透露。”不僅對陳知縣不屑一顧,而且對湖廣總督張之洞也直呼其名,可見其身份非同一般。陳樹屏立即如實稟告張之洞。張之洞大驚,但他畢竟是官場老手,覺察到其中有詐,於是密電京中同僚打聽虛實,回電光緒帝仍囚禁瀛台,並無逃出之事,張之洞於是便開始思忖此假皇上有否皇帝背景,便令陳樹屏反複查詢。
不久,梁啟超也傳書張之洞,問此事可否屬實。京中大員也紛電告張之洞務必將假光緒帝逮捕歸案,免遭失職之罪。張之洞這下決心將那主仆二人押到總督衙門,張之洞親自開庭審問,陳樹屏嚴刑拷打,方供出真相,原來,“皇上”乃是旗籍伶人崇福,自幼學伶唱戲,多次出入宮中,盡諳宮中禮儀,其容貌清秀,頗似光緒帝,當時在宮中服務時,伶人中有“假皇上”之稱。老仆則是宮中太監,職守司庫。
戊戌政變後,崇福看到光緒帝幽禁瀛台,與外界信息隔絕,而當時假冒朝廷親王大臣至各省行騙而致富者大有人在,覺得有空子可鑽,就串通了宮中因監守自盜畏罪潛逃的守庫太監,竊取宮中禦用之物,利用崇福貌似光緒帝和久在梨園頗能逢場作戲的特點假冒光緒帝,一同到外地詐騙發財。
案情大白後,假光緒帝主仆二人均被判為“斬立決”。次日二人被押到武昌草埠門斬首,轟動一時的假光緒帝案以兩顆人頭落地而宣告結束。
紫禁城失火事件
清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太和門火。先從貞度門起火,是兩名值班太監使用燈火不小心引起的。貞度門在太和門的右麵,太和殿的前麵。起火後由於撲救不力,延燒到東西朝房、太和門和昭德門。這次大火持續延燒了兩天,雖經撲救,但東西朝房和太和門被完全燒毀。那些放在臨時庫房裏準備為光緒結婚大典用的各種服飾和禮儀用品,全部燒光。
堂堂皇宮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火呢,主要是由於平時缺乏防範。值夜打更的是兩名六十歲開外的老太監,值班睡覺,等到被大火驚醒的時候,火勢已經很大了,無法收拾。而且剛好是是寒冬時節,內金水河的水冰凍三尺,鑿冰取水救火,延誤了救火時機。太和門是木結構建築,著起火來燃速很快。坡頂建築撲救不易。
在大火向四處蔓延的時候,大臣們合計,派工匠先把還沒有燃燒的近火的廡殿,在梁柱上拴上大繩,派眾多士兵用力拉,把廡殿拉倒,然後在上麵澆水,斷絕火道。這才阻隔了火勢蔓延。據文獻記載,為了撲滅這場火災,動用兵士、工匠和水會成員7000餘人。
隨後光緒大婚,皇後得從大清門入,途徑太和門。要重建已經來不及了,皇後下令讓眾多工匠們在太和門原址上紮了一座和原來太和門一模一樣的彩棚,堅固而華麗,大婚時,皇後也就穩穩當當地被抬進了紫禁城。後來才拆除,用實料重建。而太和門也成為了重修建福宮花園之前紫禁城裏最年輕的建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