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國旗——黃龍旗
清朝同中國曆史上的其它朝代一樣,本來是沒有法定的國旗的。近代以後,隨著清朝與西方國家的交往,清朝逐漸引入西方國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國旗。
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使得原本實施閉關政策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強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沒有旗可掛,覺得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後,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製國旗。慈禧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征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最終決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
黃龍旗最初用於北洋水師的軍旗,同治元年,由於軍艦必須懸有政府的旗號以供辨識,清廷以“三角黃龍旗”做為官船的旗號。光緒七年,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由於三角形的旗與西方各國軍艦上的國旗都不同,為和國際接軌,李鴻章經清廷批準製定了北洋水師軍旗的質地、章色,並將黃龍旗改為長方型。
光緒十四年,《北洋海軍章程》頒布與確認本為海軍旗的“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即俗稱的“黃龍旗”。
中日甲午海戰失敗原因
中日第一次大海戰發生在公元1894年9月17日。這一年是清光緒二十年,
當時采用幹支紀年,為甲午年,史上亦稱“甲午海戰”。
這場戰爭發生在中國的黃海大東溝海域,是世界海戰史上爆發的第一場大規模鐵甲海戰。世界海戰史上爆發的第一場大規模鐵甲海戰。
結果不言而喻,日本取得了這場戰爭的絕對勝利,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就是這次戰爭後“讓與日本”的,真可謂“喪權辱國”。據史料記載,清朝海軍在裝備上與對手差距不是很懸殊,雖說日軍蓄謀已久,但中方也並不疏於_防備,清政府再腐敗無能,也絕不會願意背負罵名,把大片江山拱手讓人。於是,甲午海戰在戰敗上就有了一個不解的謎團。
我們順著這個謎團尋找答案:首先清末維新黨人梁啟超首次將修建頤和園同甲午海戰失敗相聯係,所以長期以來一直傳說頤和園是挪用海軍經費修造的。挪用的確切數額則說法不一,最多則達8000萬兩,最少則僅有300萬兩,一般的看法認為在2000—3000萬兩。根據目前能夠找到的清宮檔案,公元1888年,海軍衙門把45.3萬兩銀挪至園工處。次年,奕勖又決定每年從海軍經費中挪出30萬兩用於頤和園的建設……到三海和頤和園大興土木的時候,朝廷財政正十分窘迫。對籌建海軍方麵更是能減再減,雖然兵部有許多正直的官員看到這些上折子仗義執言,但被慈禧一句:誰要是讓我生日不痛快,我讓他一輩子不痛快給否定了。罷官的罷官,免職的免職,北洋海軍不過就是個庸才和蠢材霸占空殼而已。
此外,在《清末海軍見聞錄》一書中,甲午海戰失敗的另有原因:一種解釋,北洋艦隊“海軍軍官生活大都奢侈浮華,嫖賭是平常事,劉公島上賭館妓院林立。從各國家海軍曆史上看,嫖妓現象都比較普遍,但像北洋軍中這樣公開成隊的嫖妓卻是罕見的。
如此生活奢靡腐化的海軍自然“戰鬥力低下,根本抵擋不住訓練有方,軍紀甚嚴、久有蓄謀的東洋海軍。在甲午海戰前,中日兩軍曾在朝鮮的忠清道牙山縣成歡地區交鋒,史稱“牙山戰役”。中日交戰雙方兵力對比3000:4000。戰役中,雙方傷亡相差不多,但我國還是以戰敗告終,牙山失守。戰役指揮葉誌超謊報戰績,謊稱獲勝,可笑的是還受到了清政府的獎賞。
由此可見,中日甲午海戰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麵的。國外,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增強,並且對我國蓄謀已久是客觀原因。但國內上到清政府私自挪用海軍經費,下清朝將士生活腐化,戰鬥力低下,謊報軍情,巴結諂媚更是造成這次戰爭的直接原因也是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更是標誌著一個王朝沒落的加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又加深了。
馬關條約賠款去了哪裏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馬關(今下關市)簽署了《馬關條約》,清朝代表為李鴻章和李經芳,日方代表為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該條約是繼《北京條約》以來侵略者強加給中國最刻毒的不平等條約,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適應了帝國主義各國向中國輸出資本願望。《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戰爭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