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光緒朝(1875-1908) (1)(2 / 2)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有這樣的一個場景:在中日兩國在馬關的議和談判大局定了下來,中方被迫同意了割地賠款的時候,日本明治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之間有一段對白——

伊藤:用這筆款項改善國民的生計。

明治:不,用來辦教育。

伊藤:那麼,用一部分來辦教育。

明治:不,全部!

該劇或許是出於提升教育在民族振興中的作用而特別設計了這番對話,動機是非常好的,但曆史事實卻是另一番情形。

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折合為36450餘萬日元,而日方公布的甲午一役日本陸海軍軍費總支出額是20047萬日元,兩者相抵,日方賺得16403萬日元。

那麼,麵對這筆巨額賠款,日本又是怎麼使用的呢?應當說,明治政府還是相當“珍惜”此項巨款的,該項賠款的主要用途是:

一、擴充陸海軍軍備。這筆支出幾乎占去了全部款項的一半。引人注意的是用於海軍的資金投入力度頗大,其後的日俄海戰及二戰中日本海軍的不凡記錄,與其早期吸納甲午賠款得到發展有著一定的關係。

二、用作幣製改革的準備金。甲午戰爭期間,日本仍實行銀本位的貨幣製,而改為金本位的貨幣變革由於資金匱乏的原因而無法啟動。明治政府用7260餘萬日元的賠款金作為銀元兌換的準備金,於1897年10月始確立金本位的貨幣製度。這次變革成功,使日本迅速融入世界經濟體係。

三、設立基金。軍艦水雷艇補充基金3000萬日元,災害準備基金,教育基金,各為1000萬日元。

四、其他支出。如台灣經營費和特別獻給皇室的費用等等。所謂“台灣經營費”,數額1200萬日元,於1898年度撥出,歸入“台灣總督”的財政,日本政府欲長期開發和經營台灣島的計劃已經初步顯露出來。至於獻給皇室的費用,數額高達2000萬日元。甲午戰爭勝利之後與,日本舉國沸騰,明治天皇大肆封賞有功貴族和重臣,眾多大臣、將軍受獎晉爵,相關支出頗為浩大,故而以高額“獻金”回報皇室。

君主立憲終成泡影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是由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出救國方案,光緒皇帝親自領導的一項政治體製改革運動變法主張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進行政治體製的變革。戊戌變法持續了102天,最後以失敗告終,對於失敗原因,存在著不同的爭論。

一說戊戌變法中袁世凱的告密是導致變法失敗的關鍵環節。傳統的說法是因袁世凱告密而導致慈禧政變,但究竟袁世凱怎樣告密,至今眾說紛紜。變法運動,以維新黨的《公車上書》為標誌,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諭開始,新政策不斷出台,數量之大,歎為觀止。守舊派則與維新派觀點相悖,故推宕拖延,全力阻撓,導致新政無法實行,詔諭成為一紙空文,兩黨爭論不休,各不相讓,形同水火勢不兩立。七月三十日,光緒帝意識到將有變故,自己處在危險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想要與維新派籌商對策。光緒帝隨後頒密詔給楊銳。

密詔中說:“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八月初二日光緒帝又頒第二次密詔給林旭,令康有為“汝可迅速出外,不可遲延。”康有為、梁啟超、林旭、譚嗣同、康廣仁等維新派的核心人物決定鋌而走險,實行兵變,包圍頤和園,迫使慈禧太後交權,誓死搭救皇上。八月初三日譚嗣同夜訪法華寺,會見袁世凱,勸袁兵變,殺榮祿,圍頤和園,保護皇上,逼慈禧交權。此後事情的發展有不同說法,傳統說法是袁世凱是個兩麵派,一麵假意和維新派周旋,騙取侍郎,另一麵看到慈禧的勢力根深蒂固,決定投靠舊黨。他用計謀哄騙了譚嗣同。八月初五日向皇帝請訓,當天乘火車回天津,向榮祿告密,出賣光緒帝和維新派。當夜,榮祿趕回北京告變。八月初六日晨,慈禧臨朝訓政,囚禁光緒帝,捕拿維新派,殺六君子,百日維新遂告失敗。

這次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戊戌變法作為一次改革運動、愛國救亡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對中華民族的覺醒和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革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關於攻打使館基本力量的誤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