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大清國正處於戰亂之時,民不聊生,滿目瘡痍,因此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上並不“高大”,但李鴻章的高大身軀卻能給傲慢的英國人一個先“身”奪人的印象。李鴻章的身高不但在中國實屬罕見,也令外國人驚訝萬分。濮蘭德在《李鴻章》裏記載了這樣一個片斷,一位英國人對74歲李鴻章的印象:““他像是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異鄉人。他的藍色長袍光彩奪目,步伐和舉止端莊,向他看到的每個人投以感激優雅的微笑。”
1892年,英國一位青年政治家寇鬆勳爵曾來華遊曆。在兩年後出版的一本名為《遠東問題:日本、朝鮮和中國》書中,寇鬆勳爵詳細記述了會見李鴻章的感慨,李鴻章魁梧的身高,優雅的談吐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勳爵稱這是他“畢生最美好的回憶”。經過寇鬆近距離的觀察,發現李鴻章“有六英尺多高,很有威儀,身著灰色絲長袍,戴黑絲帽。”,“唇上的大胡子將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著中國式胡須。頭發是正在變白的深灰色。”一個危險的男人卻有著一張純潔的笑臉。他的袍子外麵罩著一件絲綢補褂,補褂的外麵,齊腰係著一根皮製腰帶,上麵掛著錢包和一些小袋,袋子裏裝著他的扇子、鼻煙,以及諸如此類。朝服的兩側各開著一個口子,這樣以便於騎馬,前後補子則依照他的官品而繡著白鶴,這是文一品的標誌”象征著權力與威嚴。
通過這幾位英美人的話,我們看到李鴻章高大威武的身材的確為他的形象加分不少,從而為他的形象注入了“威儀”、“威嚴”的成分。也可以看出李鴻章不凡的氣質令歐美人頗為震驚,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對這個凋零的東方古國的整體印象。
第一個殉職的記者
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1896年6月3日),沙俄利用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困境,藉口“共同防禦”日本,誘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鴻章與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財政大臣維特在莫斯科簽訂《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一般稱為《中俄密約》。
1903年,任報館訪事的沈藎從貴族口中得知中俄兩國要簽訂密約的消息後,經過多方努力,搞到了《中俄密約》草稿的原文。沈藎把《中俄密約》草稿寄給了天津英文版的《新聞西報》。《新聞西報》收到後當即原文刊登。隨後,國內外各大新聞媒體紛紛轉載。
《中俄密約》的內容被公布之後,國內外一片嘩然。全國人民群情激憤,清政府陷入了非常難堪的境地。在國內外強大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棄簽訂《中俄密約》的計劃。
《中俄密約》泄密後,清政府立即派人全力偵察密約泄露的原因。1903年7月19日晚,沈藎在北京寓所被捕。惱羞成怒的慈禧太後極其殘忍地下令將記者沈藎“斬立決”。後因懼怕行刑會影響慈禧太後的生辰“慶典”,慈禧太後這才發布諭旨:“著即日立斃杖。”
7月31日,刑部大堂八個獄卒手拿特製的大木棍,準備行刑。沈藎麵對獄卒,大聲說道:“快些了事!”於是,八名獄卒輪流捶打沈藎的四肢和背部,時間長達四個小時。沈藎被打得血肉橫飛,慘不忍睹,但沈藎自始至終未出一聲。這時,堂司以為沈藎已經死了,下令停止捶打。不想這時沈藎用微弱的聲音說道:“速……用繩絞……”見沈藎還沒有死,堂司又下令用繩勒其頸才氣絕。
清政府以酷刑處死沈藎後,國人沉痛悼念。沈藎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殉職的新聞記者,年僅三十一歲。
清代施行閹割手術的地方
清代施行閹割手術的地方位於紫禁城的西華門外,是一處名叫廠子的破舊小屋,負責動手術的幾名刀子匠雖然經過了政府的認可,卻並沒有固定的工錢,他們以收取每位閹割者手術費六兩紋銀為生,但要負責到完全治好。因為“淨身”者大多為窮人,所以事前無法付現銀的事時有發生,這種情況下就得找人擔保,日後再補交手術費。
手術時,刀子匠先是用白布或繃帶把被閹割者的下腹部和大腿上部緊緊綁牢,然後用辣椒水洗滌將要手術的部位。閹割用的手術刀是一種類似鐮刀的彎刀,刀鋒很鋒利。刀子匠會一手捏緊被手術人的陰莖與陰囊,另一隻手用刀猛然將陰莖和陰囊從根部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