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宣統朝(1909-1912)(1)(3 / 3)

溥儀的英文老師

莊士敦於1874年生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原名雷金納德?弗萊明?約翰斯頓,是末代皇帝宣統的英文老師,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通,滿口十分流利的京語,平時一概穿大清朝服,行大清禮節,崇尚儒家思想。

1894年,莊士敦畢業於愛丁堡大學。後進入牛津大學瑪格德琳學院學習,主修現代曆史、英國文學和法理學並獲學士學位。光緒二十四年,莊士敦被英政府派往香港,先後任輔政司助理和港督卜力的私人秘書。此後,莊士敦以學者兼官員的身份在華工作了三十四年。

莊士敦走遍了中國內地各省,他通曉中國曆史,對儒、墨、釋、老都有研究,特別欣賞中國古詩。莊士敦經李鴻章之子李經邁推薦,由徐世昌代向英國公使交涉,正式被清室聘為溥儀的英文老師。

莊士敦教溥儀英文的同時,也向他灌輸西方文明,使他潛移默化.培養其紳士的氣質。莊士敦給溥儀起了一個英國人的名字叫亨利。他常常帶外國域報給溥儀閱看,給他講坦克、毪機,講如何穿著西服,注意儀表,參加茶會等等。隨著相處時間的增長,莊士敦在溥儀心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莊士敦還經常同溥儀經常談論各國政體國情,話題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列強實力,世界各地風光,英國王室生活,中國內戰局勢,甚至還談到複辟的可能性和不可靠的軍閥態度。

在莊士敦的影響之下,溥儀醉心於生活歐化,不惜違反祖宗家法,剪去曾經象征清王朝統治的長辮,轟動了整個宮內。他像莊士敦一樣穿西服,吃西餐,騎自行車,打網球,戴眼鏡,安電話,在和伴讀生交談時還模仿莊士敦那種中英文夾雜著說的方式,甚至產生了赴英留學的念頭和逃離紫禁城去西方漫遊的幻想。

溥儀被逐出宮的時候,莊士敦曾通過英國使館向民國政府施加壓力。溥儀去天津後,莊士敦到威海衛當專員。回國後他接受了爵士爵位,任倫敦大學的漢學教授兼外交顧問。

莊士敦一生未婚,老年用其著作的版稅,在蘇格蘭買了一個小島,並升起了滿洲國的國旗,在其住所辦了一個陳列館,陳列著溥儀賞賜給他的朝服、頂戴及飾物等。1938年3月6日逝世。享年六十四歲。

清末鐵路風潮

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為了進一步掠奪中國財富,開始對中國進行鐵路投資,爭奪鐵路的修築權。粵漢、川漢鐵路是溝通南北和深入內地的兩條重要幹線,因而成為帝國主義爭奪的目標。

1910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廷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

四川修築鐵路的股金,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政策以後,由於拒不歸還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首先起來反抗的是湖南人民。1911年5月14日,長沙舉行了萬人群眾集會。接著又舉行了長沙至株洲的萬餘鐵路工人的示威,並號召商人罷市,學生罷課,拒交租稅以示抗議。在湖南人民的帶動下,湖北、廣東、四川的人民也都積極行動起來。這次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誌會,推舉立憲黨人蒲殿俊、羅綸為正副會長,以“破約保路”為宗旨,參加的人數以十萬計。

清政府下令鎮壓。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羅綸、蒲殿俊等保路同誌會代表,槍殺數百請願群眾。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處保路同誌會。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將各處電線搗毀,沿途設卡,斷絕官府來往文書。

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同盟會成員王天傑、龍鳴劍等人領導榮縣獨立,榮縣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這次保路運動,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統治,而且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成為武昌起義的先聲。為當時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因而它有著重大的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