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7月,孫中山返回日本東京,倡導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等任庶務。除製定了《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並決定在國內外建立支部和分會,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成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雖然有同盟會的成員參加,但同盟會並未起領導作用。
武昌起義之後,爆發了大規模的辛亥革命,同盟會本部從日本東京遷到了上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後,又遷到了南京。
武昌起義之後,同盟會開始出現分裂,有一些人並一部分人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不讚同,對孫提出的平均土地更有人反對,章炳麟等與黎元洪組建共和黨,到1912年中國同盟會已經四分五裂了,南京臨時政府的九個成員中僅僅有三個是中國同盟會成員。
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組織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聯合在北京成立國民黨,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為代理事長。1913年11月4日,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下令將國民黨強行解散。
大清朝的國歌
《鞏金甌》是中國第一首法定的國歌,於宣統三年八月十三(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義前六日)由清政府頌定。它是當時憲法內容的一部分。
這首《鞏金甌》由清政府海軍部參謀官、近代著名思想家嚴複作詞,禁衛軍軍官、皇室成員傅侗作曲(曲譜實際來自康熙時期的皇室音樂)。修訂:郭曾炘
鞏,即鞏固的意思。金甌在中國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國土。歌名的意思就是鞏固清王朝的萬裏江山。歌詞是文言文: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大清駐英大使曾紀澤在出使期間,看到西方國家在公共禮儀場合演奏國歌,甚為感動,覺得清帝國也應有本身的國歌,因此特地上奏並呈了一部國樂草案,但未得到批準。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大清帝國陸軍部成立,譜製了一首陸軍軍歌,並在正式國歌《鞏金甌》未出前,暫成為清朝代國歌。每當在國際交往中需要演奏國歌時,便使用該首軍歌代替。直至1911年,清帝國正式製訂了國歌《鞏金甌》。
《鞏金甌》完成後差不多一年,清朝就滅亡了,所以,《鞏金甌》被人們戲稱作“喪曲”。
圓明園為何淪為廢墟一片
圓明園是清朝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始建於康熙四十六年,由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三園組成,建築麵積有十六萬平方米。自清雍正以來,圓明園曆經五代皇帝、前後一百五十年的建造,才成為舉世矚目的“萬園之園”。
1860年10月,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大火三晝夜不熄。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瘋狂地進行了洗劫,能拿走的統統拿走,實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壞。土匪掠奪剩餘的精華,小民則撿拾委棄於道途的零碎,甚至就連那些守園子地太監們也在趁火打劫。易得的值錢物品很快被搜羅幹淨了,又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沒於塵土中的細碎寶物上,於是他們拿起了掃帚和簸箕,園中道路上揚起了沙塵一片,守園的太監官兵把他們叫做“篩土賊”,還到處流傳著這樣的話,“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
圓明園被焚毀劫掠之後,裝飾和藏品被洗劫一空,大部分中式磚木結構殿宇屋舍也都坍塌了,但是園中的西洋磚石結構的建築大多都還在,從1860年以後外國人拍攝的圓明園照片中可以看到不少園中完好的西洋石雕建築,這些照片反映的園中景象是1860年到1900年之前的。
圓明園遭到第二次持續性的大洗劫是在1900年之後。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駐守圓明園的軍隊潰敗,太監們也都逃跑了,於是便逐漸釀成了公然拆毀建築、砍伐樹木的局麵。據宣統時清宮檔案記載,每天裝運出園的石材木料就有二三十車之多,更有甚者是在園中開辦炭廠,將不值得運走的木料和樹木燒成木炭出售。此外,更迭的軍閥們也把圓明園當成了建築材料廠,溥儀時期的檔案留下了很多無奈的記錄:“軍人押車每日十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