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當時圓明園被拆賣的情況要遠遠糟糕於檔案中的記載。徐世昌拆走圓明園屬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王懷慶拆毀園中安佑宮大牆及西洋樓石料。從此,圓明園廢墟但凡可以作為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麵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及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道等全被搜羅幹淨,斷斷續續拉了二十多年。至此,圓明園建築、林木、磚石全部蕩然無存了,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經開始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了,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曆經一百五十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麵目全非。
1940年以後的日寇占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
在銘記外國侵略者帶給我們的曆史傷痛的同時,圓明園被焚燒後近百年的持續性毀滅也是值得後人認真思考的問題。
清朝的長袍和馬褂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曆代不曾見過的。
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長袍有單袍、夾袍和棉袍之分,單袍又俗稱“大褂”。清朝初期的長袍又肥又大,長及腳麵,並且沒有領子,穿時須別加領衣。清朝晚期,長袍則演變成又短又瘦,並且加上了立領。
長袍外麵的馬褂身長不過膝,袖寬且短。衣服上的佩飾比較瑣繁,一個金銀牌上垂掛著數十件小東西,如耳挖子、鑷子、牙簽,還有一些古代兵器的小模型,如戟、槍之類,佩掛飾物在清代已經形成風尚。
馬褂自康熙年間進入富家後,軍服也用此製。馬褂做為外用,有單、夾、棉幾種不同做法。清初馬褂采用天藍色,乾隆時以玫瑰紫為佳,清末深絳(赤、大紅)最流行,民國時期流行淺灰和淺駝顏色。
清朝男子的發型演變
清在頒布剃發令要求將頭顱四周的頭發都剃掉,隻留一頂如錢大,結辮下垂。在頭頂留發一錢大,大於一錢要處死!
那種清末才有的、現在不合事實地壟斷了所有清裝戲的陰陽頭發式,放在清初就是死罪。
清初滿人的風俗是:頭頂隻有金錢大小一片頭發,蓄做手指粗細的小辮子,須得能穿過清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滿人稱之為金錢鼠尾。清代中葉,經過清初大屠殺以後,發式約自嘉慶初年起有所變化。頭頂著發的部位雖沒有變,但麵積已遠不止於一個金錢大,而是足有四或五個金錢大,相當於一掌心的麵積,蓄發數量明顯增加。嘉慶以後男子的發式逐步演變為將頂發四周邊緣隻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發、分三綹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後,名為辮子或稱發辮。
所以清朝男人的發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過了200年,才逐漸演化成清末時期的剃半光頭。
應該承認清代發式演變是向著美化儀容的方向變化。演變曆經整個清代,是一種不以統治者的意誌為轉移的,沒有人倡導的,全社會的,潛在的自然運動。而且是自下而上,不分滿漢、不分軍民,不分官吏、商人、農夫、市民、書生,乃至九鼎之尊的皇帝,都在跟著變。
連續三位清帝都未生育
同治,清朝第十位皇帝,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為清文宗鹹豐帝長子,母為孝欽顯皇後葉赫納拉氏。在位13年(1861-1874)。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無子嗣。
光緒,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生於北京太平湖畔醇王藩邸槐蔭齋,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之第二子,母為孝欽顯皇後之胞妹葉赫那拉氏。在位34年(1875-1908)。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崩於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內,終年38歲。無子嗣。
宣統,愛新覺羅?溥儀,清朝第十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生於北京什刹海醇親王府內,為第二代醇親王載灃長子,母為醇親王妃瓜爾佳幼蘭。在位3年(1908-1912年)。1912年2月12日退位。病故於1967年10月17日,享年61歲。無子嗣。
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三朝皇帝個個絕後。人們不禁會想,愛新覺羅氏皇族到底怎麼了?大清國到底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