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由於學習抓得緊,我也沒什麼煩惱。可是在大學這樣一個陌生的集體住宿的環境中,如何與人交往真的讓我無所適從。打個比方,軍訓時即使和別人聊幾句也是很例行公事的那種;宿舍裏,我非常小心翼翼,生怕驚動別人;而我看書時,別人總是又笑又鬧,甚至故意吵我。與人交流時,意趣不同,別人便不理我,還說我鄉音太重溝通困難……這一切讓我失落、難堪。
大一那一年,因為常感到胸悶氣短,我無法專心聽課,更沒心思看書複習,整天渾渾噩噩。我特別迷茫苦悶:這就是曾令我無限向往的大學生活嗎?
青少年研究專家張麗珊點評:據上海某權威機構調查顯示:21%的大學新生感到“人際交往”有困難。由於班級和宿舍裏的同學來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他們在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麵都存在著明顯差異,遇到實際問題時往往容易發生衝突。若想處理好同學間關係,應主動與同學打招呼,主動和同學講話,主動幫助別人。尤其在給同學提意見時,要動腦筋,講究方法技巧。
大學生活將伴我們飛躍青春的彼岸。當最初的迷惑慢慢退去,我們將用最實際的行動再現我們的信念與理想,到了秋天,才會有沉甸甸的收獲——正如心理學家所說:“播種思想,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作弊的衝動
作弊衝動可能在考試之前的準備階段產生,也可能在考試的過程中產生。在考試之前產生,我們有比較充分的時間來考慮作弊的危害,以便消除作弊衝動;而在考試的過程中產生了作弊的衝動則會影響我們正常的答題,如影響答題的情緒,耽誤答題的時間等。作弊衝動的產生既有內因也有外因。產生作弊衝動的內因是對作弊的危害認識不足,誘發作弊衝動的外因取決於考場的具體情況,考場上監考有緊有鬆,緊可能會壓抑作弊衝動的萌發,鬆可能有助於滋長。應試者的水平高。試卷很容易,不會產生作弊衝動;思想品德好,認為作弊有損自己的尊嚴、人格的,不會作弊;反之不關心自己人格的應試者,一有誘發因素,便易產生作弊衝動。
我們無法控製考場上的外部因素。要使我們不產生作弊衝動,或作弊衝動一產生馬上就能自我解除的關鍵還在於把握自身的因素,調節好自己的心理。
如何調節?主要是在考前有良好的心理準備狀態,對作弊的危害有明確的自覺的認識。最好在試前對作弊問題做個全麵的徹底的分析,理通自己的思想。分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插入手,按以下思路步驟進行:
第一,假設遇到難題,有機會作弊,你是否作弊?分析作弊的危害,將其一項一項列出:如良心受懲罰、緊張不安、影響下麵答題、被發現要受懲罰等等。第二,假設自己答題不知對錯,想與別人對照,考慮這樣作弊的危害,依上—一列出。
第三,假設一種作弊的情境,體驗一下作弊的緊張情緒和惶恐不安的心理狀態。
最後,總結一下作弊的危害,做出最後的決定,不能不置可否,要死心踏地不作弊,絕對不能三心二意;那樣會影響考試中的時間和情緒。
有了考前的心理準備,一般來說在考場上不會產生作弊衝動,因為衝動已在試前解決了;而萬一出現作弊衝動,也比較容易對付,如“我說過不作弊,就不作弊!”這些語言會直接指導行動,讓萌生的“
作弊衝動”馬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