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他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但是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相傳,孟子的母親十分賢惠,辛勞地撫養他長大成人,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好的鄰裏環境,孟母曾三遷其家,最後找到一個讀書人作鄰居,使孟子終成大器,晚年時回到故鄉,與萬章等親密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麵整理闡發儒家典籍,一方麵把自己的言論、事跡整編成書。至今,我們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孟子》一書。
孟子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於我國奴隸製向封建製轉變的時代,是繼承和發展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師,後世尊號亞聖。
著名哲學家勞思光說:“孔子代表中國儒學之創始階段,孟子則代表儒學理論之初步完成。就儒學之方向講,孔子思想對儒學有定向之作用;就理論體係講,則孟子是建立較完整之儒學體係之哲人。故在先秦哲學家中,孟子有極為特殊之地位。中國文化精神以儒學為主流,而孟子之理論則為此思想主流之重要基據。”
跟至聖先師孔子一樣,孟子一生培育英才甚多,中年以後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批判農家與墨家學者,也都與他的學生同行。《孟子》這部書也是孟子去世之後,他的學生如萬章、公孫醜等人追述孟子生前的行誼與言談所遺留下來的寶貴紀錄。這一部心靈對話的紀錄共計七篇,261章,其中充滿了一個偉大心靈思索所得的智能言語,使得我們盡管於2000多年之後閱讀其書,仍然為這部書中所呈現的心靈深度所深深懾服。
公元前289年農曆11月25日,孟子去世,享年84歲,又因孔子去世是73歲,兩位聖人的壽命遂被後人認為是人生壽終正寢之時,因此便留下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古諺。
孟子有淵博的知識和很高的道德修養,其精神境界之崇高在我國學術史上影響至深。他的思想對我國哲學思想的發展、民族道德觀的形成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很推崇他的學說。唐代思想家韓愈,宋代理學家張載、程頤、程顥、朱熹、陸子淵,清代王夫之、戴震等都非常推崇孟子,這表明孟子的學說中確實含有精湛的內容,具有充沛的生命力。有的至今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現簡要歸納如下:
1.政治思想
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特別是勸告統治階級對人民群眾要施“仁政”。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人民群眾擺在皇帝老子之上,在封建專製時代能提出這樣的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作用,通過大量曆史事例反複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隻有使人民擁有“恒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孟子的這種“仁政”學說和“民本主義”思想,盡管未被曆代統治階級所采納,但它卻構成了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的理論基礎,概括了封建製度下政治、經濟、思想、倫理、道德諸方麵統一的社會模式。首先,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講,他認識到了人民的作用,重視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包含有重民、愛民、保民及“憂民之憂”、“樂民之樂”、“解民倒懸”的閃光思想。其次,仁政包含著按客觀規律發展生產,保護生產力,安定人民生活的思想。第三,從經濟的角度上說,“仁政”能保證人民起碼的生活條件,安定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