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亞聖孟子(2 / 2)

2.倫理觀念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的性善說是一種道德先驗論。宋代以後,為理學家們普遍接受,成為正統的人性論思想,影響深遠。

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一生具有遠大誌向,他說“夫當今之世,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誰也!”???終生為此而努力,在這方麵他堪稱中國封建士大夫之楷模。孟子還有一套完整的自我修養方法,他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巍巍然”。孟子這種“巍巍然”的“浩然之氣”,表現了他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品行端正,誌行高潔的思想品格。孟子還主張,一個人活在世上應當“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這種頂天立地大丈夫氣概曾為多少誌士仁人所景仰,哺育出多少中華民族的英雄豪傑!孟子一生十分孝敬自己的母親,同時,他還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尊老愛幼的孝德善行,不但幾千年來為人們所尊奉,而且對今天處理家族鄰裏關係和現代人的為人處世也具有指導意義。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固然是封建士大夫的處世哲學,但今天看來,也具有不少合理的正確的內核。孟子的“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這種重義輕利的利義觀,提醒人們做任何事都不可見利忘義。在推行市場經濟的今天,麵對一些拜金主義者和職業道德敗壞的人,它似乎更具有現實意義。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裏,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曆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3.教育思想

孟子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一生總結了豐富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他重視思想教育,反對摧殘人才;他主張老師要身體力行,反對隻說不做。他樂為天下育英才,反對貴族壟斷教育,主張大力開辦學校,培養更多的知識分子;他主張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他重視教育與政治的關係,認為教育的作用就是爭取民心而行仁政;他重視人的個性,主張因材施教,強調外在的條件對於人的後天教育成長的影響。在學習上,孟子也有許多有益的見解,如刻苦思慮,深切體會,融會貫通,求自得,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專心致誌,博而約等,今天仍有指導意義。

4.哲學思想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化的內容,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係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代代相相傳,深入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道德風俗、習慣當中,對社會的穩定和民族精神的發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他不但在國內有深遠影響,而且在國外也得廣泛傳播。南宋以後,孟學被列入“四書”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孟子的尊王賤霸思想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理論根據之一。

在西方,早在1594年(明朝萬曆二十二年)意大利人利瑪竇將儒家經典譯成拉丁文傳入歐洲;1873年英國傳教士理雅各將孟子學說譯成英文在牛津大學主持講座;1898年德國傳教士衛禮賢將《孟子》譯成德文傳入德國;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格萊格認為孫中山的民主主義與孟子的“民之有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的思想一脈相承;在俄國,其漢學家比丘林所著《中國的國情與習俗》對孟子也有中肯的評價。

由於孟子的思想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引起並加深了世界各國學者和人民對孟子的了解,並且給孟子以高度評價。法國《拉魯斯大百科全書》稱“孟子給人性以比孔子更明確的闡述”。日本《萬有百科事典》說:“在諸子百家的興起中,孟子為普及孔子的學說做出努力”。英美合編的《新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稱“孟希亞斯是”僅次於孔子的重要導師,稱“《孟子》一書比《倫語》更富有文學色彩,”孟子贏得“中國第二聖人”之稱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