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認為:人腦的潛能是巨大的,仿佛是一座寶庫;人的潛能所能包容的智力能量,猶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一樣巨大。一個孩子的大腦就是一個無以倫比的創造性的實驗室。
開啟幼兒潛能的最佳方法就是玩耍。玩耍是人類思維與行為相結合的一種活動形式,在玩耍過程中,可以提升幼兒的觀察力、培養其邏輯力、訓練推理力、增進創新力、加強判斷力、拓展想象力等多種認知能力;能夠培養幼兒的興趣、愛好,並在玩耍中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毅力、合作與社交能力等;同時還能提高其身體的運動能力、協調能力及靈敏性等。
淘氣的男孩是好的,調皮的女孩是巧的。淘氣、調皮的孩子總是貪玩,他們不停地擺弄著各種各樣的物品、玩具,從許多相近似的物品中形成概括力;他們喜歡“逮貓貓”捉迷藏,認真觀察排除假象尋找目標,養成細致的思維習慣;他們能把一根竹竿當成駿馬、火箭、飛機、機關槍,把眼前子虛烏有的東西想象得活靈活現;他們玩耍時激動、舒暢、愉快的情緒激發和調動著大腦神經的高度活動能力。
貪玩的孩子多智慧。對此,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研究。
生物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在他的實驗室裏,選擇了一批遺傳素質一致的老鼠,把它們任意分成三組。第一組三隻老鼠被關在鐵籠子裏一起喂養,此為“標準環境”;第二組老鼠被單個隔離起來,隻身處在三麵不透明的籠子裏,光線昏暗,幾乎沒有刺激,這叫做“貧乏環境”;第三組十幾隻老鼠一起被關在一隻大而寬敞,光線充足、設備齊全的籠子裏,內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橋及各種“玩具”,此所謂“豐富環境”。
經過幾個月的環境熏陶後,“豐富環境”的老鼠最“貪玩”,“貧乏環境”的老鼠最“老實”。將老鼠的大腦摘出解剖分析,發現三組老鼠在與智力有關的腦化學物質等方麵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豐富環境”組的老鼠優勢最為顯著。實驗揭示,環境越豐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腦的發育就越好。
玩有助於孩子智力發展,也有助於許多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玩耍滿足了孩子們的欲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們一起玩耍,完善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了相應的社交能力。善玩的孩子有許多優點,聰明、伶俐、樂觀、愉快、朝氣蓬勃、有幽默感,樂於與人交往,富於幻想,勇敢大膽,具有強烈的自我發展傾向。所以,幼兒的早期教育隻能是在玩中學,切莫隻學不玩或多學少玩,那樣就違背了兒童行為科學的規律。
一位父親剛買回了一塊金表,結果不到5分鍾就被他5歲的兒子拆壞了,父親怒不可竭,為此狠狠地揍了兒子一頓。當這位父親把這件事告訴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後,陶先生詼諧地說:“中國的一個愛迪生被你打沒了。”
許多父母聽到這段故事後都會有同樣的體會,省吃儉用為孩子買來玩具後,不到幾天,就被孩子弄得七零八散。每每看到這種情景,父母常會對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大加製止,輕者責備,重則打罵。
實際上,拆玩具正是聰明孩子玩玩具的意義所在。許多富有創造性的孩子在玩玩具時,並不滿足於表麵的擺弄、按規範操作,他們玩的更大興趣是通過“破壞玩具”,從中了解它的內部結構和原理。兒童的這種“破壞行為”都是有前因的,這個前因就是孩子頭腦中的疑問,如:小汽車為什麼會走?布娃娃怎麼會叫?小鬧鍾是怎麼響的?人是怎麼鑽到收音機裏去說話的?
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觀察到許多對他們來說非常奇妙的現象,繼而產生了許多的疑問,他們希望能盡快找出答案,為此,他們不知深淺地拆開了玩具,甚至家中的貴重物品。而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正是他們探索世界的開始,也是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萌芽。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許多東西,如鍾表、收錄機、電話等都成為了他們的玩具。
如果父母為了愛護玩具,不許孩子任意擺弄玩具,這個玩具對孩子來說就失去了許多重要的意義,壓抑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潛能,孩子所失去的東西遠遠超出了玩具的價值。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