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歐洲30個國家有了一個共同的氣象組織——歐洲氣象組織,總部設在德國達姆施塔特。2006年10月19日,歐洲氣象組織發射了首顆極軌氣象衛星——“歐美特”。極軌,就是沿著南北極飛行的軌道。
“歐美特”是Eumetsat音譯的名字,真正的名字是歐洲氣象衛星。“歐美特”重4.2噸,飛行高度819 千米,設計壽命5年,共有3顆。它能探測垂直溫度和濕度,與它的大哥“環境監測-1”配合進行全球觀測。它們的方向一樣,軌道傾角不一樣。
衛星專家稱讚“歐美特”是氣象衛星中的美女。它有一個碩大的太陽能帆板。它從南極到北極,像女孩的花裙子一樣飄蕩在太空,為太空增添美色。
“歐美特”氣象衛星的一項任務就是監測全球氣候變暖。“歐美特”氣象衛星裝載了歐洲和美國最先進的儀器。如:先進的數據收集係統、微波探測器、散射計、高分辨率輻射計、全球空氣監測器、高分辨率紅外探測器、紅外線大氣幹涉計、微波濕氣探測儀、搜尋和援救處理器、空間環境監視器等。
科學實驗證明和科學家預測:未來50~100年,地球將加速變暖。“歐美特”氣象衛星已經看見了人類的未來。它雖不會說話,但監測的數據警告人類:既然不願回到原始星球,那就應該保護好地球。“風雲”氣象衛星“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是千年不變的哲理。雖然,人類還無法測定人的禍福,但天之風雲人類已經能掐算了。氣象衛星探測、辨別氣溫、風向、風速、降水和氣壓等氣象資料,越來越準確、精確。台風、沙塵暴的等級、強度、麵積可提前幾天預報。中國的“風雲”氣象衛星就要測一下天之風雲,而且要精準測量和預報。
我們人類看不到的,並不表示不存在。我們可以通過氣象衛星延伸我們的視野。目前,中國“風雲”氣象衛星由4個係列15顆衛星組成。氣象衛星極大地擴展了人類的“視覺”。
“風雲-1”係列是中國的第一代氣象衛星,一共4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風雲-1”號衛星長2.02米,寬2米,高2.2米,設計壽命為2年。它們飛行在距地麵800千米、傾角98.8°的低軌道上,飛行在圍繞南北極方向的極軌道上。“風雲-1”係列讓中國的氣象專家在談天論地時有了主動權。
“風雲-2”係列的研發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風雲-2”號衛星為圓柱體,直徑2.1米、高4.5米,重約1.38噸,設計壽命3年,掃描輻射計有5個通道。
“風雲-3”號氣象衛星是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運行在距地麵808千米、傾角為98.8°的太陽同步軌道上。衛星每天繞地球南北極飛行14圈,每天可獲得2次全球資料,掃描寬度近3000千米。
“風雲-3”號裝載了11個遙感儀器,有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儀、紅外大氣探測儀、微波溫度探測儀、微波濕度探測儀、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太陽反射紫外線儀、微波雷達圖像儀、地球輻射測量儀、空間環境測量儀、太陽輻射監測器等10餘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探測儀器,可在全“風雲-3”號氣象衛星球範圍內實施立體、全天候、多光譜、定量探測,獲取地表、海洋及空間環境等參數,實現中期數值預報。
中國已經發射了11顆“風雲”係列氣象衛星,組成縱橫交叉的氣象預報網。目前,在軌的氣象衛星6顆。第四代“風雲”氣象衛星已經研製。“風雲-4”號有多先進呢?科學家說:它能看透地球的思想。